引用:
作者little.john
台南人早上吃虱目魚粥,喝牛肉湯
身為我這個38歲台南人和倆位108和快要101的老爺爺奶奶,很好奇這鄉野傳說是怎麼來 
有誰能告訴我呢?
這是老爺爺給我的問題!
|
把您的問題直接複製貼上進google搜尋...
http://www.ptt.cc/man/Tainan/DBEE/D...7208.A.627.html
節錄部分...
你知道牛墟的用意是什麼嗎?
以下面第二點看,你好像以為牛墟是在賣牛肉的意思
(牛墟和吃牛肉是兩件事,但你好像要一直把牠們混為一件事)
牛墟早期用意讓農民買賣耕作用品市集
早期農家子弟對於牛是神聖,因為他是每戶人家工作上的好夥伴
更不可能主能吃牠更殺害來用食的
至於你的問題,為什麼"台南"牛墟在善化
我想以台灣早期農業看來
台灣的稻米及蔗糖是兩大產業
米稻最主要是台灣人飲食米飯主食為主
蔗糖不管是內外銷在農作物很大地位
而以台南縣為主,善化台糖做為地方上的指標
放射線到麻豆,官田,山上,安定,下營...的農家子弟前來台糖辦事
早期外地人到善化絕對是農家子弟,不像現在投資客或南科就業人員
(稻米的管轄是各地方上的農會)
慢慢的小小市集形成,但在市集買賣的人的主業還是耕耘
所以早期牛墟大多安排在每個月農曆的初一,十五(日期記得不是很清楚)
並且買的用品大多可用好幾季,沒必要做為繁忙買賣
(像高雄岡山一年只安排3次買賣,
不要再問我為什麼岡山沒有台糖,而台糖設在橋頭之類問題,
那又是一篇文章的開始,請去高雄版問,這是台南版)
老實說牛肉湯的歷史多久呢?
我聽過最久的不過是30年
30年算是地方上的飲食文化嗎?
我想還不能指為文化,只能說是飲食改變
這樣的改變不外乎是牛肉的好在口語相傳下,慢慢的有幾家店面的型成
早期台灣人對於牛肉認知還一知半解下
初步了解只知牛奶的好處在那
而台南地區(柳營)出產牛奶比重在台灣是屬一屬二的
乳牛和黃牛在人們心中地位大大不同
黃牛死了,大多還會有個安葬身之地
乳牛死了,一開始也是會安葬
慢慢的70年代後,電視資訊的傳遞
牛的牛奶可以飲用外,肉質嫩,鐵質豐富...
乳牛一開始會做牛肉乾,慢慢的嗜新鮮肉質
肉質開始有固定客源後,就開始講究比較
早期會吃牛肉湯的分兩大類(都是活在零晨時間)
一類是安南區的青果市場的人,這算台南牛肉湯的始祖
不外乎是粗飽有體力幹活
另一類是夜生活的人
因為他們在選擇性上,牛肉湯的養份是最好的
其實羊肉湯(羊奶)也是,但女生大多怕羊膻味,市場只能小小一份
(這就是為什麼羊肉市場一直不能做大的主因,不然羊肉的歷史一定比牛肉久)
都是占台南早餐很小的比例,
主要是花費太多了,不太可能每天吃
而我所指的這兩大類錢是次要的,主要要吃的好
吃牛肉湯飲食不是個歷史及地方上的早餐
因為它用意真的是吃粗飽要幹活及補充飲養
(像南亞的肉骨茶的用意一樣)
(也不要跟我說牛肉湯的精緻化,那又是一篇飲食改變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