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Ivanshan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133
引用:
作者casshern
不要太過吹捧詹導
他是導演
只提供創意和想法
特效還是由專業團隊負責的
T2特效主要由ILM負責
魔鬼大帝主要由Digital Domain負責
詹導提供視覺上的要求
由特效團隊努力去完成
所以會被難倒的不是詹導
而是這些團隊會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想Casshern提到的ILM或Digital Domain這些專業團隊,他們負責的特效大概都是以CG為主。至於Casshern前面提到的「實拍和『縮尺模型』和CGI視狀況交替使用才能營造出真實感」,這個部份不但是真實感的關鍵,在畫面呈現上也會比純CG做出來的效果要好,其中的最大關鍵我個人認為是縮尺模型(miniatures),縮尺模型可以呈現出較多的細節,進而提升真實感,在大銀幕上的效果、特別是讓觀眾以為是真實場景拍攝的效果,縮尺模型的表現絕對遠勝CG。而縮尺模型運用最成功的,首推007電影。

007電影是從第一集(Dr.No,1962)就開始使用到縮尺模型,不過,或許受限於當時的技術與經費,當時在大銀幕上看或許很唬人,但在前幾年的重新逐格數位修復的1080P高畫質版本,用高畫質投影機投射在120吋的大畫面上之後,破綻就跟著被放大。該片最後一場****戲是Dr. No設在小島上的基地開始爆破,有一個畫面可以看到基地旁水面上的救生筏因為爆炸在水面上震動,那整個場景明顯可以看出是縮尺模型拍攝,而且模型可能受限於經費做得太小,那個救生筏細節很粗糙,而且可能比小孩的手掌還要小,因為場景爆炸產生的水波震動,因為救生筏太小、重量不夠,看起來相當不自然,雖然僅有幾秒鐘的畫面,但看起來就是假假的。而顯然因為首集全球大賣,第二集開始的經費變得更寬裕,007劇組也有更多的人才加入,縮尺模型就做得愈來愈好,而且在大銀幕上看來是完全沒有破綻。

007電影50年來,在電影特效、尤其是視覺效果與場景設計的領域培養了很多人才,詹姆斯柯麥隆、克里斯多夫諾蘭...等名導,都知道要從007劇組找人,而且他們知道要找哪些人。一般來說,在這個領域掛名的大概會有場景設計(Production Designer,後面簡稱PD)、藝術指導(Art Director,後面簡稱AD),或是場景裝修(Set Decorator,後面簡稱SD)這幾種title。下面我提幾個在007電影有突出表現的專業人物:(我在後面提到的電影作品,只是他們的部份作品之一,若去IMDB查詢,可以發現他們還參與更多的特效導向大片)

一、Peter Lamont:

他掛名PD的007作品:最高機密(第12集)、八爪女(第13集)、雷霆殺機(第14集)、黎明生機(第15集)、殺人執照(第16集)、黃金眼(第17集)、縱橫天下(第19集)、誰與爭鋒(第20集)、皇家夜總會(第21集)。

掛名AC的007電影:生死關頭(第8集)、金鎗人(第9集)、海底城(第10集)。

掛名視覺效果的007電影:太空城(第11集)。

由於在007電影的傑出表現,柯麥隆也找他合作了本片(True Lies)、異形2,以及鐵達尼號,並以鐵達尼號拿下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藝術指導獎(這個獎還包括場景裝修的部份)。他近年來已經淡出,不過他的兒子Neil Lamont已經從黃金眼開始參與,並已經參與了7部哈利波特電影的視覺效果,開始展現接班人的態勢。

二、Ken Adams:

他掛名PD的007電影:Dr.No(第1集)、金手指(第3集)、霹靂彈(第4集)、雷霆谷(第5集)、金鋼鑽(第7集)、海底城(第10集)、太空城(第11集),算是007電影的元老級人物,並曾拿下兩座奧斯卡金像獎。

三、Chris Corbould:

19歲時就加入海底城的視覺特效團隊,並連續參與13部007電影的特效(special effects)製作、除了八爪女(1983)以外,算是007電影的資深班底。

他也曾與諾蘭合作黑暗騎士三部曲以及全面啟動,並以後者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黎明昇起的蝙蝠飛機(The Bat)就是他的設計。

四、Derek Meddings:

他大概是縮尺模型方面的權威,他曾參與製作超人前三集(1978、1980以及1983),以及生死關頭、金鎗人、海底城、太空城、最高機密等007電影的視覺效果,黃金眼則是他的遺作。另外,60年代很有名的電視影集雷鳥神機隊(Thunderbirds)中的視覺效果也是他的作品。
 
舊 2013-09-19, 01:05 PM #2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Ivansha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