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Fabio
這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
很多廠商輸出部分都是照著DAC供應商的規格書去做處理
照著做沒什麼不好,最少可以達到廠商對晶片的宣稱規格
類比輸出的部分,現在非常多廠商是用OP做處理
不管是電流輸出型的需要用I/V轉換,或是電壓輸出型的直接過一個LPF
只要照著OP的使用通則去做,不會有太差的表現;退偶電容要擺什麼位置,該用什麼材質,低通濾波數值的電阻電容該怎麼配,都不是什麼秘密
既然這些用OP輸出不是什麼太難的東西
照著規範做就可以避免很多干擾跟不必要的問題
那...
如果照著規矩去設計的類比線路,聲音走向主要是放大器的製造商,就是OP的製造商的問題
電源供應照規矩做,差異沒想像中大(如果大大覺得這點不妥,我準備幾種穩壓方式來盲測:UCC的跟ALEX的穩壓,一般三端子穩壓,三端子穩壓變形應用)
至於用離散元件的
只能說各有優缺點
好不好..聽了就知道,當然,不可以看品牌/...
|
基本上,同意你的說法。如果只參照reference 去設計,其實大家都差不多。
人耳聽覺記憶其實是相當短且不精確。我相信當然也有神耳的存在,但不是我。
例如,內人有絕對音感,不過她經常幾百元的radio就可以聽得不亦樂呼。
這裡不是說絕對音感是神耳,而是說的確有對音敏銳度超乎一般人標準的人。
不過,要聽出更多細節,設備和環境也相當重要
當然不排除「國王新衣」那種完全聽不出不同卻說得天花亂墜的
不知到是心裡因素還是怕別人看穿木耳?
另,個人以為,盲測同時A-B測,比聽完A之後再B準確
是因為聽覺的記憶不只模糊,而且短暫,我不相信這些聽友都是莫札特,
有能力多聲部加多細節複頌能力。(就算莫札特也未必能)
之前曾A-B測過 Yamaha CD-S300也是內建DAC BB PCM 1792 跟Arcam rDAC WM8741(我和友人)
非常接近,只有某些器樂(如薩克斯風或木管)或場景下,能聽見更清悉的泛音表現
鋼琴演奏幾乎聽不出不同(當然也不排除我的設備太入門啦)
如果不直接A-B切換,我肯定只能「猜」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