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q6743
中國扶植幾間失敗的
總有成功機會的
台灣連做都不敢做
怎麼可能會有成績
跟釣魚一樣
別人拿蚯蚓
我們連魚餌都不出.就光出個釣勾
有魚會上鉤才真有鬼勒
這在台灣就會說圖利廠商.被幹到沒力
|
由政府選擇性扶持特定產業,相對也會剝奪其他產業利益,這會產生排擠效應,因為資源有限。
另外,台灣對產業的補助一直都有,台灣銀行已經多久沒繳營業稅了?每次談到這個議題,銀行老董們就出來靠夭,說銀行不好做啦,這樣,台灣銀行沒有競爭力啦?問題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沒有競爭力,還是沒有競爭力?銀行不用繳營業稅,但今天你開個店,生意一好,就一定會被國稅局盯上開發票,繳營業稅,在台灣,規模愈大的企業,實質所得稅率愈低,營業稅只是冰山一角,很多人看到大陸或南韓做甚麼?就嚷嚷台灣也要跟進,但台灣政府對企業的補貼可不少於這些國家。我不懂,大家在繳稅的時候,心疼繳出去的稅被政府濫用,但對於政府用租稅補貼財團的不公平,卻毫無感覺?
當你期待政府應該去做甚麼事時,某種程度,你也把你的未來選擇權交給了政府,政府補貼了特定企業,相對也影響你就學時的學習選擇,進而影響你就業時的職業選擇,排擠了其他的可能性,但若不成功呢?又會有人回來怪政府,形成無窮迴圈。又因為大家凡事都要政府負責,出口不佳要政府負責,要政府貶值救出口的同時,又漠視在貶值的同時,自己手上的台幣購買力日益低落的事實,就像過去大學錄取率太低,人民要求政府廣設大學,然後呢?大學錄取率變高了,大學教育普及了,人人都可以去念大學了,但未來的就業機會卻越來越少了?技職體系崩壞了?然後人民又回來怪政府.搞成今天這個局面,別忘了,這都是人民的選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