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鬼馬小精靈
好像很多人都把本土化講成妖魔鬼怪,1980-1990時候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香港電影有沒有很多本土化?有啊,搶錢夫妻,賭神賭聖賭XX,雞同鴨講這些片哪個不是講在香港的故事?
連發生在自遭周圍的故事都拍不好,難不成你台灣去拍東京愛情故事?
重點是片子不好看,故事不有趣,成品吸引不了人花錢去電影院看,問題不在本土化,問題在難看。
|
台灣拍過不少本土優秀的作品
例如慾望城市之類的
但這些東西放在所有華人圈也是通的
金馬影展每年都有播出對本土反思或是表達台灣精神的作品
但大多具藝術價值少具商業價值
提到香港
別忘了香港沒有戒嚴,台灣戒嚴了近30年
這些都影響創作市場很大
而且香港的粵語環境讓他們有一套自己的文化
再來,台灣本身並沒有太有特色的文化
我們若沒有戒嚴,電影一直走下去也只會走到香港這種「都市文化嘲諷」的路線
或是大卡司拍武俠片(肯定是跑去大陸取景的)
我們很早期的鄉土劇都是那種:
男主角捨不得爸媽到城市工作,辛苦打拼體認到城鄉差距
或是男的很有錢女的很窮(或反過來)那種階級差距的愛
(這種給1990年代的大陸人看一定很有共嗚)
這種劇本發展型都很有機會走到香港那套都市文化嘲諷批判路線
但我們並沒有順利朝這方向走,所以就走到我們現在看到的八點檔
日本人動漫創作當初也不是要走本土化
也只是原子這類世界通用的知識去弄出原子小金鋼
世界通用的也有:軍武、超能力、奇幻冒險、科幻、運動…
這些東西滿足男性對世界的幻想跟慾望
那為什麼不鼓勵朝這些熱門題材創作呢? 我是不太清楚啦
如果因為市場一窩峰都走熱門題材,所以我們要走其它條路
那我們走本土是能看見什麼?
未來數位像韋宗成這類的作品,我絕對不會批評它差
只是這樣的作品吸引人掏腰包的機會很少(缺乏購買的動機)
但你拿熱門的題材來畫,雖然拿不到補助金
但你朝讀者想看的方向走,總有一天會抓到讀者想看,又能賺錢的東西
(不然大家為什麼跳跳系的東西看那麼爽,不也是現在少年愛看這些東西嗎)
這問題大概也是台灣創作界共通的問題
美/藝術人材齊全,但能商業化的東西很少
你走冷門走本土,就永遠只能在台灣打轉,連其它地區的華人圈自己也不買帳
為什麼那些年那麼紅,因為這些青春歲月的故事是華人圈都有共嗚的
但你拿夜市文化的東西當題材,共嗚的人就少了
你拿都市文化當題材,鄉村的人沒共嗚,南部人可能也沒共嗚
到最後大家都別起爭議了
不如玩架空世界大家就不會有共嗚的問題了
只是台灣很少畫架空世界成功的,很多走到一半就死的
但日本靠的就是架空世界題材串起少年們心中中二的心,所以共嗚都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