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qookap
有人喜歡用同價位 有人喜歡用同階級 為什麼一定要怎樣怎樣才是客觀?
是你不能接受別種思維 還是只要是不同思維 就可以用一些比較極端的話來形容對方呢?
Intel平台要組就從I5起 不然可以在更低組G系列 請跳過I3 要四核沒四核要價格沒價格
I牌我底下配的是只有一千多版子嗎? 不是另外算了一組三大廠的兩千出頭板子?
不超頻的平台 穩定是第一要素 板子是價高就穩定?
一千多的板子是六相 PCI兩根 其他一些 一定就比較差?
I我自己組都直接頂階版
這樣說可滿意? 只是感覺6800K作為APU真的太高價 沒有GCN也沒有大幅進步 價格是有大幅進步了
不好意思 DIY精神應該是用越低價格得到越高效能 而不是一定要著墨在"同平台"同階級"
硬要選甚麼平台甚麼階級是跟自己的錢包過不去
我買過一堆你看起來很便宜的主板 事實證明他比那些當時代最高貴的版更好
比如已經去對岸的磐英 還有...
|
AMD 的優勢在$180美元內永遠給得比較全面,效能也比較好,I5-3330 都要近$200美元了,裝機成本高很多.
APU 的優勢是約130美元內,AM3+ 覆蓋不到的產品線,像是A8-6600K 就很好,比a10-5800k效能更高更便宜
主機版除非跑極限否則也不用很好,AM3+ 供電支援140w/125w CPU 的便宜主機版有很多,2000以內就有
至於FM2 就比較難比較,基本上5,6相電是不會有問題,價錢–樣也有便宜.但平均地版子比am3+ 會貴一些.amd 的晶片組同樣的比Intel 好,A55/75/85/AM3+ 700-900,
按Intel OC的定義全部都是 z糸列
最後,主機版我只找4大,兩A,一G,一M,其他的除了台灣和中国外,根本沒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