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護衛廠商?我只是把當時發生的整個過陳述一次而已。當時整個過程我都有經歷過。
在 K8 之前,和目前的狀況差不多,Intel 技術領先、效能也是領先,再加上晶片組效能穩定,K7 只有價格上比較便宜的唯一優勢而已,這樣的狀況下,如果是為了穩定的消費者及商業使用客戶,都願意花更多的錢,只求穩定就好,所以當時 Intel 賣得很好。
但在 K8 開使出來之後,再加上當時歐洲開始環保意識抬頭,對於 Intel 只會一直把時脈拉高,但是耗能也相對拉高這一點並不歡迎,K8 把筆電用的 Power Now 技術用過來桌上型的 Cool 'n' Quiet,讓不需要高效能的時候,CPU 可以降壓、降時脈運作,所以 Intel 桌上型 CPU 的銷售成績一路下滑。
再加上 K8 因為有支援 64 位元系統,Intel 當時支援的 Itanium 2 架構價位高效果又不好,所以在伺服器的高利潤市場也被 AMD 打到。
桌上型 + 伺服器二種不同平台全部被打到,等於高低利潤市場全部被 K 到,所以當時才會發生先把伺服器平台已經在用的 E7205 晶片組 DDR2-266 雙通道架構先拿來應戰,後來接著把 875P、865PE 晶片組 + FSB800 的 P4-478 系列一起登場,整個 478 平台效能大爆發。
不過,Intel 從以前就一直保持二個不同路線的開發團隊,在後來發現高耗能的路線錯誤之後,廣 告 上也不再堅持運作時脈至上的觀念,回頭使用另一個開發團隊的 Cou Duo 架構,把整個 CPU 功耗全面降低,至此以後Intel 就把 AMD 拋掉了。
結論,我要說的是在技術領先的狀況下,Intel 絕對不會把好東西拿出來的,其實東西早就設計好了,但是要慢慢的賣、慢慢的一次一次剝消費者皮,讓消費者一次又一次的掏錢,只有在有競爭者威脅的時候,Intel 才會把相對有競爭力的東西拿出來。

(不管是在效能方面或銷售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