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F
引用:
作者Stranger2005
而且,有一點你也搞錯了,小蔣總統從來都不是要搞均富社會(雖然他是留俄的),他是非常努力提升當時台灣的經濟環境,但並不是什麼均富~~~
-
|
130F
引用:
作者Stranger2005
我很贊成你說的,小蔣是個有能力,知人善用的領導人,光看他重用李國鼎、孫運璿等人,遊說張忠謀回台,就知道他真的唯才善用!
雖然我比較傾向民主社會,可是有時覺得如果我們像新加坡式的獨裁,也許比較好管理,台灣也會比目前進步!
-
|
那麼就讓當時期的臺灣經濟專家李國鼎來打巴掌如何
臺灣發展經濟成功的基本原因是:
(4)“貫徹均富政策,縮小貧富差距,增進社會福利,提升生活品質,建立了公平而和諧的社會。”《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匯編》第15輯第410頁。
以下為全文連結和轉post
http://tw.ifeng.com/special/minguor...9122249_0.shtml
蔣經國:以台灣成功經驗登陸大陸
2011年09月12日 16:15
來源:凤凰网读书 作者:李松林
本文摘自《晚年蔣經國:透視臺灣當代歷史》,作者:李松林。
蔣經國突逝之后,臺灣輿論盛贊蔣經國執政時期的兩大政績:“恢弘‘民主憲政’,創造‘經濟奇跡’。”特別是對蔣經國的經濟領導才能,各方推崇備至。鄭竹園在紀念蔣經國的文章中稱:
“38年來,臺灣最大的成就,莫過于經濟建設的成功,使臺灣由一落后的農業地區,蛻變一高度工業化的社會。”“臺灣經濟……之持續成長,對外貿易的大幅上升,人民生活的顯著改善,卻是經國先生出任‘行政院長’后才實現的。經國先生非經濟專家,但具備英明領袖的特質,故能領導經濟建設。”鄭竹園:《蔣故“總統”對國家的杰出貢獻》,載《歷史巨人的遺愛——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紀念專輯》。
臺灣經濟專家李國鼎也宣稱蔣經國“創造舉世聞名的臺灣經濟奇跡”。
據蔣經國自己在1985年11月11日答《讀者文摘》巡回記者芮德時稱:
臺灣發展經濟成功的基本原因是:
(1)“我們崇尚自由民主,堅守‘憲政’體制,‘政府’與人民相互信任,和諧團結,提供了民主而安定的政治環境”;
(2)“在計劃性自由經濟政策下,鼓勵私人企業,激發人民勤勞的工作意愿,與企業家進取的創新精神”;
(3)“教育機會人人平等,實施普及而良好的教育制度,并致力科技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產力”;
(4)“貫徹均富政策,縮小貧富差距,增進社會福利,提升生活品質,建立了公平而和諧的社會。”《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匯編》第15輯第410頁。
后來,蔣經國將這四條稱之為“臺灣經驗”。他還在多種場合大講特講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用“臺灣經驗”改變大陸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制度。國民黨要員李煥、俞國華秉承蔣經國旨意提出“經濟登陸,政治反攻”。所謂“經濟登陸”就是指“臺灣經驗”。蔣經國的繼承人李登輝也學著蔣經國的腔調,大肆鼓吹用“臺灣經驗”推展大陸。在李氏字典中,“臺灣經驗”的內容為:
(1)“教育普及,使‘國家’建設不缺少管理人才,使社會建設不落后”;
(2)“‘政府’與民間都重視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能在各行各業發揮他的能力”;
(3)“由于‘土地改革’成功,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奠定經濟發展基礎”;
(4)“‘政府’制定正確的策略,以農業為基礎,促進工商業成長,工商業發達之后回報農業,使農村生活富裕安定”;
(5)“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并重,人人能夠生活得既富足,又有尊嚴”。1991年12月29日《香港時報》。
李登輝還稱:
“充實臺灣經驗,使它更具有說服力,更能為全體中國人所接受,而作為未來整個中國建設發展的模式。”1992年1月12日《中央日報》。“我們將把這個臺灣經驗帶返大陸,進而達成建立自由、民主、均富國家的最終目標。”1992年5月21日《中央日報》。
無論是蔣經國的宣示,還是李登輝的一再鼓吹,都表明他們希冀將“臺灣經驗”推展大陸,并以此作為反制鄧小平倡導的“一國兩制”的一張王牌,而且具有明顯的“政治反攻”色彩。這是他們以攻為守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與當年蔣介石鼓吹的建設“三民主義模范省”沒有什么兩樣,都是為了維持國民黨在臺灣的長期統治,企圖用“臺灣模式”改變大陸社會制度。
應當承認,亞洲四小龍的崛起的確給大陸經濟發展以有價值的啟示。依筆者之見,臺灣經濟之所以能在60—70年代得到迅猛發展,主要是因為:
其一,由于日據時期臺灣經濟具有一定的基礎,為臺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客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