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sic Member
|
公視董事會的爭議,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也很簡單,幾句話說完就是國民黨執政後,利用改選董事會與凍結預算的方式想要控制公視,卻無法如願。於是想到修法來增加公視董事會名額,計畫「稀釋」原有董事,改利用人數優勢來控制董事會。無奈公視董事的提名同意門檻達高四分之三,國民黨所提的一些「聽話人選」通通無法過關,社會推薦的優良人選國民黨又擔心不夠聽話因此也不同意,於是僵在那裡。龍應台上台後計畫再度修法,好降低同意門檻,讓聽話的人可以順利通過,但是卻遭到很大的反對,目前還無法如願。所以國民黨提名的人選仍然無法通過,龍應台也不敢提名社會各界所推薦的優良人選,怕通過「不聽話的人」擔任董事,讓國民黨計畫控制公視的多年努力功虧一簣。這樣你就知道為什麼一個文化部長會作的這麼累,每天算計這些東西能不累嗎?
其實解決公視董事會爭議的方法很簡單,龍應台推動修法將董事會的人數恢復成原來的數量,那現任的董事人數就已達最低開會人數。或是龍應台同意提名由社會各界所推薦的優良人選來出任公視董事,一樣可以順利解決。問題是如果這樣作,龍應台就毀了國民黨控制公視的計畫,這就是問題無法解決的關鍵。前公視總經理馮賢賢批評說,龍應台就是公視醜聞的一部份.
龍應台心中想要達成的「使命」,是不是這個社會想要的,如果是想要控制公視,控制不了就毀了公視,並引進中國央視或鳳凰台,那龍應台未來可能會更累,因為有很多人不會坐視文化部假藉文化之名,摧毀台灣的核心價值。轉貼自假圖天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