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CPAP
為什麼南港在北部北港在南部.  ..
又為什麼二林靠海二水靠山.  ..
|
南港位於台北盆地的東緣,轄20里,444鄰。清治時期地理位置剛好在基隆河下游南岸,且其所在與汐止交界處,有一自然港灣「港仔口」,昔日船舶往來,河港的功能健全,
與汐止的「北港」相對,於是此地被命名為「南港」。
北港是古笨港的一部份,原為洪雅族貓兒干棲地,漢人開發始於明朝天啟年間漳州人顏思齊登陸築寨,之後鄭芝龍招閩籍墾戶拓墾,陳衷紀、許友儀、林天生等漳泉墾首跟進,陳立勳建笨港街,清雍正之前港市盛極一時,但乾隆、道光年間,因笨港溪洪患,田園街市被新的北港溪中分為二,新地盤爭奪引發族群大翻臉,漳泉械鬥、吳蔡二族分姓械鬥,造成泉州人守北笨港(今北港),漳州人走南笨港(嘉縣新港)的新居。「北港街,即笨港」,原位於笨港溪(今北港溪)出海口。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顏思齊、鄭芝龍率眾登陸笨港,並引三千移民入墾,為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之始祖。
早年笨港港道迂迴,易於迴避官兵,成為先民入墾台灣渡口之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樹璧和尚自湄洲,奉請媽祖赴臺傳香,笨港始建「笨港天妃廟」,即今「北港朝天宮」。不久靈氣遠播,至
道光年即有詩人讚稱「北港靈祠冠闔臺。」
二林鎮在過去
是巴布薩族二林社的所在地,鎮名也因此而來,荷蘭時期拼寫作「Gilim」,而在康熙年間高拱乾的《臺灣府志》已有二林、三林之地名,康熙與雍正年間的臺灣輿圖也有二林社與三林港的紀載[1]。
二水鄉名源於鄉治所在聚落之古地名「二八水」。其命名源由係從前該處位於施厝圳(今稱八堡一圳)與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之間,建有一分圳自施厝圳引二成水量注入十五庄圳,稱為「二分水圳」或「二八水圳」。聚落因有該分圳經過,故稱為「二八水」。清代建置行政區劃時亦將莊名定為「二八水莊」,屬東螺東堡。
日治初期仍沿用「二八水庄」之名稱,直至1920年(大正九年)街庄改制,才簡化為「二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