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mber
|
菲律賓海巡船,攻擊我漁船,造成漁民傷亡的不幸事件,引起國人極度的憤慨。表現出一致對外的民氣,是台灣長期陷入藍、綠惡鬥的社會氛圍中所僅見。政府在處 理這起事件上,行動遲緩,處置軟弱,為國人所詬病。更彰顯出政府預想與準備不足,故臨事慌張。這與台灣整個社會在安全威脅的感知上,只認定台灣的安全威脅 來自對岸,而對於周邊卻掉以輕心。
突破美國亞太布局
廣大興28號漁船事件不是與菲律賓漁業糾紛中遭致傷亡的第一次,但都在「唯有兩岸才是敵人」的思維假設上淡化掉了!此事件,不是台灣與菲 律賓的雙邊事故。事端一發生,就已將此事件拉到了地緣政治的層次。美國第一時間的表態,對菲律賓的蠻橫行為,就沒有任何遣責的意味,要求的是雙方克制。通 俗的說,就是有理無理各打三大板。美國的立場很明顯,菲律賓是他的盟國,美國亞太執行「再平衡」戰略,以遏制中共的重要棋子。
菲律賓的回應,在地緣戰略的格局上顯示出兩個特徵。其一,在戰略的大格局上,台菲之間是小格局,走到全面斷交,也趕不上對美關係的重要, 何況台灣還受到美國的牽制。其二、強調「一中關係」,賣面子給北京,也不會賣面子給台灣。這種作法,是有菲律賓與香港旅遊事件為先例的。菲打這張牌,企圖 利用國內藍綠對立的社會氛圍,以及意圖分化兩岸關係的戰略目的。如果菲方得逞,縱使失去對台利益,在地緣戰略的大格局上是得分的。台灣已祭出11項制裁方 案,看不出菲方有正面誠意的回應,事態發展不可能於短期間得到解決。
因此我方必須檢討:第一,調整對戰略環境的認知。重新定位台灣的戰略地位,並將處理事件的格局拉到地緣戰略的高度。此起事件,美國基於亞 太布局係站在菲方,且立場十分堅定。從美務院發言人柏沙琪(Jen Psaki)的表態,被追問美方是否譴責菲方射殺民的行為時,她不但回避使用譴責(condemn)一詞,在使用「不縱容(didn't condone it。) 」亦顯得曖昧。由於美國的支持,可以理解菲律賓的回應何以如此輕佻,也可以看出我方籌碼的何等不足。
在地緣戰略上,我方的力量籌碼有兩個,且有連帶關係。一是大陸的力量,另一則是台灣的地理位置。大陸的力量是美國的敵對力量,在敵對關係 中也是菲律賓的敵對力量,在戰略上即是「敵人的敵人」。雖然兩岸關係尚未達到合作的狀態,但「狐假虎威」是可以做到的,誰說狐與虎是盟友關係?只要利益與 共,行動一致就可以運用,而不必求形式上盟友關係,那怕是「默契」也可發揮戰略的效應。
在地緣戰略上,第一島鏈劃分了以美國為首的盟國與中共的勢力。台灣在此島鏈的中央位置,目前台灣不是美國遏制大陸勢力組成的一分子,但卻 製造了兩岸的敵對狀態,使第一島鏈構成完整的圍堵防線。若因台灣在此事件上,轉變敵我關係立場,整個西太平洋的戰略格局將大變動,美國的亞太布局將全部破 功。這是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價值,可以善加運用。
武力報復及時有效
第二,要為事件定調。槍殺漁民固然是人道問題,可以用刑事與人道正義的方式處理。但涉及海巡船欲使用致人於欲死的手段,就不是一般的刑事 案件。又從菲方的長期行為,使我方屢遭侵害,已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有目的計畫行為。因此,事件應定調是菲方的海盜行為,且應將其定位在「海盜國家」。若 此,不但我國可以制裁,涉及的相關國家亦可予以制裁,並為武力的使用創造條件。
第三,在制裁的手段上不必自我設限。目前的非武力的手段已達上限,再強化亦只有斷絕一切交往,況菲方的外交折衝,立基在「一中」上,根本 無視雙方外交關係的存在,武力的使用已成為僅有的少數選項。武備的效應固然複雜,然有及時、有效的戰略效應。歷史經驗有針對性的小型武裝攻擊,不致引發戰 爭。美國狙擊賓拉登,攻擊中共南斯拉夫大使館等皆是。
民國44年為大陳防務,當時國防部長俞大維主張,對當面實施報復性轟炸,蔡斯代表美方堅決反對。俞答稱:「報復性還擊,從未被認為是違悖情理之行為,我方已決定還擊,請你立即通知華盛頓。」結果是依我方式遂行,圓滿結束。
因此,武力的使用端在民氣可用,技術可行,使用得理,就勇敢的作為吧!
(作者為退役中將、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