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pplebread
Major Member
 
applebread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6
文章: 240
因為上面提到藝術
想起高仔曾發表過一篇基督教在中世紀-文藝復興帶來哪些影響的文章
連帶提到一些藝術工作者的發展史
各位可以想想這些與中國歷史有何不同

以下節錄自K島歷史版(高仔在PTT也有發文的樣子)
-----------------------------------------------------------------------
首先就是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之間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宗教戰爭的平息,這使得十七世紀新舊兩教之間比較寬容妥協,氣氛上比較和緩,這與前一個世紀壁壘分明的狀況有所不同。

不過即使是宗教氣氛比較緩和的十七世紀,北歐畫派的大師們基本還是沒辦法得到如同他們的南方同行那般受到敬重與享受高薪的待遇就是了。以樓上有人提到了荷蘭大師林布蘭與維美爾為例,這兩人晚年都是窮困潦倒而死的,這也並非偶然巧合。

最主要的差別還是,中世紀時歐洲有著廣大的宗教裝飾藝術需求,比方教堂壁畫或是馬賽克玻璃等,這些耗時甚久、投資甚巨的大規模藝術作品不太可能由個人的規模贊助出資而成,於是在宗教改革以後,在北歐國家喪失了這種固定的藝術創作需求源,此後北歐畫派的藝術家們就得看天吃飯---看自國的國王或資本家有沒有心贊助藝術了。比較傷腦筋的是新教中比較極端的例子如喀爾文派,他們雖然沒有狂熱到搗毀舊教堂,但起碼新蓋的教會都是很確定不使用多餘裝飾藝術的簡潔設計,這些黑衣教徒唯一可能會向藝術家下的訂單就是肖像畫。

那麼肖像畫也是收入啊,怎麼會沒工作呢?但是肖像畫明顯是一門吃不飽的工作。首先就是肖像畫的委託者通常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的人士,如果是在荷蘭之類沒有王族貴冑的聯省共和國,基本上這一類人不願意用太高的價錢製作肖像畫,所以畫家必須壓低身價,低價競求委託人的青睞。

既然畫價低賤,那為了糊口,畫家們也就得薄利多銷,因此到後來北歐畫派幾乎每個人都成了多產大師,以林布蘭為例,他到死之前起碼畫了幾千幅的油畫、水彩畫、版畫、素描等作品,這數字大概是文藝復興時代的達文西十倍以上。林布蘭多產油畫也並不是因為他喜歡,而單純是因為油畫可以厚塗,畫壞掉可以迅速覆畫一層修補,適合快速量產畫作。

雖說達文西幹的工作不只畫畫,但是很明顯他的工作壓力並沒有一個世紀之後的北歐畫匠們那麼辛苦---而且他也沒有窮困潦倒致死。

看完了悲慘的例子,一個稍好的案例是德意志的大師丟勒,他大概是北歐畫派中少數得善終可以榮華富貴而死的人,不過他之所以過得爽是因為他跑去義大利工作去了。也許可以說,北歐新教國家就算沒有打壓藝術,但北歐的藝術創作者面對的大環境卻遠比南歐要嚴酷許多,雖然這阻止不了大師的出現,但卻可以決定大師們晚年是餓死或是胖死的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
舊 2013-04-27, 03:08 AM #1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pplebread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