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這要看您對紅字部份是怎麼定義,日本最想要的是滿州,再來是蒙古
(朝鮮不屬中國)....下略
|
文人政府想要遂步蠶食,奈何軍方掌權後一下來個鯨吞,當然會出現如你所說
"看不到[完全征服中國的總戰略]在哪裡"
日本軍方對華戰略不合格,並不代表能否定日本對外擴張的國策.
而對外擴張的主要目標就是陷於內亂的中國,當時東北,蒙古都是中國領土,這點沒錯吧.
"民國"之後,已不是袁世凱,孫文,傅儀,汪精衛,老蔣..這些人的言論主張說了就算.
引用:
作者alsr
噗~真好笑
我們看人看事,從來都是"聽其言,觀其行",而不是聽說、風聞、有人講來判斷事情。
我講幾件事,讓你自已看袁崇煥應該如何...下略
|
關於忽弄皇帝五年平遼.
正常情況換誰都一樣拍胸脯,信誓旦旦掛保證,總不會有人腦殘到對自己所提策略
滿口唱衰吧?
況且袁的定遼策略與其前任們並無不同,被證實是有效的策略,歷次失敗多因皇帝
突然發神經!
拿"忽弄皇帝"這種後見之明來指責,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有什麼倆樣.
----
遼餉問題.
明朝對待軍卒非常苛刻,上下貪墨,導致軍戶完全糜爛不可用.
袁增加遼餉是為補足軍隊用度,好統整軍隊.而且依托地勢,遂步推進築城,圍堵清軍
,這方面開銷也相當驚人.
明朝財政破產是因當時稅制有問題,這點已有N多專家學者研究過了.
況且袁及有識之士,多次向祟禎提議和談,是崇禎沒擔當舉棋不定,國家財政破產真
怪不到袁的頭上.
---
誅殺毛文龍.
關鍵不是毛有尚方寶劍,重點在於崇禎的意願.
崇禎事前是知情要處置毛的問題,朝廷幾次提議,毛拒不接受,袁親自協商,毛也不理
會,完全吃定朝廷跟袁拿他沒法.
然而朝廷豈是真拿毛沒奈何,袁的前任熊廷弼,孫承宗的名聲政績忠誠度,遠勝過毛文
龍,結果皇帝對國之干城都沒手軟過,偏就毛文龍殺不得的?
6月初殺毛,十月底才發生己巳之變,清軍兵圍北京.
將近4個月這段時間裡朝廷若覺不妥,怎會沒削袁的兵權,或是另派人掌控毛的舊部
,反而雖有不滿,但同意了袁的處置奏折.
所謂袁擅殺大帥,在當時,多議論是崇禎又拿袁出頂罪.
至於若說時人議論,傳聞,私家筆記...不算數.那你怎不提清朝所修的明史,被竄改到
可信度還不如當時私人著作.
------
至於清軍從那入關,該不該袁來負責,這就很有趣了.
事前袁曾經提醒朝廷,並派兵欲增援薊鎮,但遭薊鎮拒絕.
袁雖然身為督師,其實很多時候管不了地方上根深地固的軍將們,譬如毛文龍,薊鎮守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