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時代人人可以選擇
你可以選擇讓台灣工商業出走,所得倒退,工作機會減少,也在所不惜
你可以在沒有任何理工知識的背景下附和那些連E=mc^2是啥都不知道的藝人&政客
你可以在搞不清楚台灣是個沒有天然資源的環境下反核
你確實可以反核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3030300262.html
■德國政府預定在2022年前廢除核電的目標遠大,但做為替代的綠能發電進度卡關,使國內面臨斷電危機,而昂貴電價也讓人民叫苦連天。
■Consumer advocates view the electricity price as a social issue, not unlike the price of bread in ancient Rome.
54歲德國婦人洛夫克(Petra Rofke)位在柏林近郊小鎮歐諾(Honow)的平房,在去年底來了一位稀客,那就是下鄉視察用電情形的經濟部長羅斯勒(Philipp Rosler),但這位稀客臉色相當難看,因為他發現洛夫克家的暖氣管線無法隔熱,且電燈泡也是節能效率不彰的老舊款式。
德國在推動綠能發電的情況下,已成為歐洲電費次高的國家,但國內像洛夫克家這樣浪費能源的老舊房舍仍在多數,使羅斯勒不得不為民眾的電費帳單感到憂心,但一時之間他也幫不上忙。
總理梅克爾領導的聯合政府在前年日本東北核災爆發後便誓言在2022年前廢除核能發電,全面改以風力及太陽能等綠能發電。當時德國人對核能聞之色變,因此這項政策受到廣泛支持,但1年多後的現在綠能建設卻因政府不協調而停頓,導致國內供電量在核電廠陸續關閉的情況下面臨供不應求的窘境,而電價也持續攀升。
德國國會近日就再生能源法案(EEG)進行最新一輪協商後,已決定調漲國內用電戶負擔的綠能附加費來支撐綠能建設所需的龐大成本,也就是說明年德國人負擔的電費總計將超過200億歐元(約257億美元),比目前電費多出50%。除此之外,用電戶還得負擔電力稅及廢熱發電檢測等其他雜費。
電費昂貴 企業不敢來
回首2011年梅克爾曾承諾德國在轉換綠能期間將維持電價穩定,甚至還可能有降價空間,如今電價不跌反漲使政府越來越抬不起頭。德籍歐盟能源事務主委奧丁格(Gunther Oettinger)表示,昂貴電價也令許多企業不敢來德國發展,尤其是經不起斷電與供電量波動的製造業者。
據社福團體Paritatischer Gesamtverband統計,去年德國約有20萬名請領社福補助的失業人口因繳不起電費而遭到斷電。民眾在抱怨電費昂貴之餘,也開始質疑政府是否將這筆龐大收入用在對的地方。
德國政府目前投資數10億歐元發展太陽能發電,但太陽能在日照不算充足的德國卻是最不可靠的綠能資源。相較之下,透過住宅翻新來提升居家節能效率反而是當務之急,但這方面進展卻因聯邦與地方政府就資金來源爭執不下,至今已停擺1年多時間。
德國國內約有1,800萬棟住宅,其中多達70%都是在1979年政府立法要求使用隔熱建材前完工。這些住宅從外牆到天花板都缺乏隔熱,以致建築物浪費能源的速度遠勝政府發展綠能的速度。
缺乏整合 綠能推不動
據慕尼黑隔熱研究中心估算,上述老舊住宅經翻新後將能省下三分之二的耗電量,但上、下議院卻擔心住宅翻新減稅優惠有損稅收,以致草案在國會卡關。奧丁格認為,住宅翻新帶動的營造活動與相關稅收絕對能彌補這塊漏洞,因此痛批國會紛爭「實在丟臉」。
力推綠能改革的執政聯盟,如今也因責任分配不均而陷入混戰。自由民主黨籍的羅斯勒一心擴張配電系統,而基督教民主聯盟的環境部長艾特梅爾(Peter Altmaier)主導再生能源發展計畫,兩人和其他部會首長之間不懂協調,導致綠能改革缺乏整合而毫無進展。
儘管綠能改革發展至今飽受批評,梅克爾指派的改革監察委員會主席羅歇爾(Andreas Loschel)仍堅信改革之路勢在必行,關鍵只在於執行方式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