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兩蔣時期經濟政策如何? 總歸一句就是圖利資本家,打壓勞方與中下層
蔣家在大陸丟了政權後,認為跟當時在大陸無法控制失業潮與工人勢力造成動亂有關,因此便以高壓手段控制勞方勢力,工會,且當時需要民間產出增加,人力增加,又怕失業潮惡化,選擇壓低與嚴控工資上漲,以讓民間願意多用人,避免失業潮升高,且民間或外商投資意願才會提高,但這麼做,也讓資本家得以進一步壓榨勞方,且當時法令對於惡質資方約束不足,勞方可說處於完全劣勢局面
還有,當時完全沒有環保概念,有些企業財閥要設高污染高危險的工廠在某地區,政府便會不顧當地居民意見與健康強行讓他們設,也不會做什麼環保評估,以及污染約束,且在戒嚴底下,沒人敢講什麼話,居民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再來一個重點,1956-1958年間,在固定匯率底下,政府讓台幣一口氣從15貶到36,1963年再貶為40,台幣強行貶值,表面上讓外資投資台灣意願提高,讓台灣出口產業競爭力升高,但也讓台灣人'變窮',台幣一貶,進口物價就大漲,從而製造輸入性通膨,還有,那時會持有比較多美元的是那種人?有錢人家啊,財閥啊,台幣對美元大貶,還不是那票人受益? 中下層受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