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公不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10
文章: 341
引用:
作者新搖扇公子
佛教是發源於印度,但.......印度是以濕婆教(婆羅門?),也就是印度教為主

印度教和佛教有很大差別,以目前來說,印度有95%是濕婆教徒,佛教只有5%不到


引用:
作者庚子
題:印度文明
  朱老師好,最後時刻,還有幾個問題請教:
  1)我一直對印度這個地方有些困惑,印度從歴史看來也算是個農業文明,為什麼不能獨立產生出文字呢?它連拼音文字也沒有發展出來,是什麼的地縁因素令印度不能產生出文字呢?
  2)印度國土上的方言有上百種,為什麼可以維持統一的國家狀態?這種狀態不合乎我所理解的拼音文明的發展規律,我明白現代印度的統一是因為英國殖民統治的原因,但有没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3)西方歐州始於狩獵文明,最後發展出強調主觀和物質的文明;中華文化始於農牧文明,最後發展出強調客觀和精神的文明。印度除了以前的佛學之外,還可以提供其他東西嗎?在未來的文明融合、在中西方分佔未來文明兩極的情況下,印度不中不西,在未來的文化融合中會是一個什麼角色?

http://www.cbflabs.com/gstbook/allmsg.php



引用:
作者朱邦復
1、不錯,印度也是農業大國,歷史悠久,之所以沒能發展文字,主要原因在於自然發展與人類
   文明分佈的規律形成。以正弦波形式的特徵來看,再將時間視為橫向參數,可見在一組波形中,
   振幅由少而多,到達頂點後作對稱式下降,這是自然界能量變化的規律。人類文明概分兩則,
   一是精神、一屬物質,兩者相輔相成,缺一必偏,最嚴重的是飽和停頓。若以時序而論,精神
   文明發展在先,經過百萬年的醞釀,至三千年前成熟;物質文明則自石器時代起,到四百年前
   脫穎而出,近世紀成為人類社會之主流(將各組正弦波曲線混排即知)。
    以上各條曲線交錯,便有了種種大同小異的變化。一般說來,農業民族生活穩定,最適於精
   神的思想研究。但是,世事過猶不足,印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已成形為「神化國度」。當眾神君
   臨萬民,人思必然幻為香灰,生生世世仰承神意,就此停頓!
    中國是另一種代表(老朽修道正是為此,道家之五術意義重大),一個沒有神、又不否定神
   的思想,孕育了充分理性、尊重自然的人文社會。道家即是自然、儒家則為人類社會,兩者相
   互激盪,中華文化油然而生,天人合一。

  2、基於前述,印度對神明的崇拜已到了入魔的地步,有人統計,其神祇約有三億多!至於教派
   更是難以置信,老朽看過一篇報導,幾乎是一村一教、一家一神。因之,為了社會安定,在五
   千年前,勢力最大的婆羅門教發展為眾教之首,成為主流。後來與佛教同流,演變為印度教,
   將人劃分為四種階層,是謂「種姓」制,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族。各族地位明確、
   互不通婚、社會分離,在此四族外,其餘的一概視之為毫無存在價值的「賤民」。(至今印度
   人仍遵行不誤,至於英國殖民,更充分利用了這種「繼承優勢」,除了強迫與伊斯蘭合作外,
   並未做絲毫改變)。

  3、(人皆主觀,故無客觀文明)須知婆羅門教與佛教都是印度古代宗教之首,都吸取了印度古
   代聖典吠陀和奧義書之精華,諸如:輪迴解脫、善惡因果等。不同者,婆羅門教代表了上層的
   「種姓」思想;而佛教則代表吠舍、首陀羅階層;婆羅門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的本質就是「梵」,
   完全不能改變,佛教認為世間事物來自緣起,一切無常。
    委實而論,佛教之「唯識觀」是真,但不代表所有見解悉真!至於印度教,在此不宜多論。
   至於未來的文化融合,唯識可透過電腦辨識證明之,到了純思維領域,只有「能抓耗子的貓」
   可以繼續抓,其他什麼都不重要了。
舊 2013-02-21, 07:42 PM #1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公不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