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也是這樣的觀念,直到看到了這一篇
http://bbi.com.tw/pcman/Gossiping/1GsJPJQ9.html
(認真文,慎入)
一千三百年多前的玄奘大師(602-664),早碰過一樣的問題、也定下了譯經的規矩,
即佛教的「五不翻」原則。我猜玄奘先生精通漢語、又在天竺留學多年,精通梵文,
譯本公認最佳。這情形下還是要中「梵」夾雜,應該不是因為他是什麼崇洋媚「印」
,愛夾雜外語顯擺的古代潮男吧?我們看看何謂五不翻
1. 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有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自在等六義
又如阿羅漢,比丘等,一個名詞含有多種意義,故不翻。
2. 秘密不翻:如陀羅尼神咒,是諸佛菩薩於禪定中所發出的秘密語,一詞含攝無量
義,中文根本就沒有適當的詞句,可以表達其中奧義,故不翻
3. 尊重不翻:如般若,雖然可以譯名智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