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or Member
|
以目前的業界思維來講, "擴充性" 犯了廠商的大忌:
這麼容易讓買家升級的話, 旗艦機還能賣給哪邊的凱子/盤子 ?
光是 netbook 的風波, 就讓微軟花了多少心思來重新區隔市場 ?
( 限制項目:螢幕尺寸. 硬碟容量. 記憶體. CPU ...... )
market ( 行銷 ) 部門還必須多花精力想辦法重新包裝這種商品, 並且不能造成營業額下滑
( 獨立顯示卡機種的價差 )
最好還能像 Apple 的 30-pin 或 Lightning 一樣, 能額外貢獻權利金或營收
以技術來講, Thunderbolt 本身就是最糟糕的解決方式:
( 不論是機構方面或是電路方面 )
多一道程序就多了一大堆變數, 目前光是 PCI Express 本身要外接就解決不了
( 實體訊號的問題:經過兩個連接器及一條長度不可預料的排線 )
要轉接訊號來連上更窄的銅纜只會犧牲更多效能, 還增加延遲時間
短期內的可行性:
( 就算廠商有意願研發, 至少也要一兩年時間才有成果 )
板對板連接器 (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 搭配共通的板型 ( form factor ) 應該沒問題
高階 CPU 的機種才有資格搭配這種不影響 NB 本體重量的 "附加價值"
( 恕在下特別使用 "附加價值" 一詞, 因 "擴充性" 一詞為 Post-PC era ( 後 PC 時代 ) 廠商之大敵 )
強調 "板對板" 是因為這是在下想到的最單純的連接方式 ( 連接器的壽命. 可靠度當然也必須要求 )
強調 "板型" 是為了降低 (機構設計上的) 進入門檻
( 即使可能造成紅海市場 )
( NB ( 或 tablet ) 本身因為不容許有突起的外型, dock 只能設置在下方或四週 ( 兩側或背後 ) )
Intel 在 Ultrabook 的設計上已經投入不少資源, 不妨用這種 "附加價值" 為傳統 NB 多爭取一點市場地位
( 相對的, TV. 監視器業界也要爭氣 )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