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little.john
看過一本我爸收藏的時代雜誌,當時菲利普決定接受李國鼎之邀前往台灣將家電產線設在楠梓加工區,
阿姆斯特丹的勞工因為被資遣失業而在公司總部砸雞蛋抗議,菲利普決定走向技術研發的轉型路線。
於此同時加工區動土儀式如火如荼進行中,當年小蔣還在當院長而已。
李等財經官員做得很好是這些人永遠在規劃台灣的下一個二十年怎麼走?
後來加工聚落形成,李又開始引進電子產業,邀請張忠謀等人返國效力。
至此電子產業又取代加工業角色,直到民國九十年前後。
其實老李掌權後為了要鬥外省人,根本不關心產業發展,
等電子業的果實吃完了,下一個二十年規劃一片空白,
現在的高失業率正是在承受空白二十年的的苦果。
|
你講的第一段 以現今台灣對照荷蘭
荷蘭電子產業外移之後 平均國民所得購買力還是很高 並沒有像現在台灣如此慘況
你講的第二段 關鍵還是在美國
這些加工需求 電子技術都不是台灣原創的 美國如果沒有政策上的幫助 什麼都沒有
至於第三段 你政治面上的解釋太過於牽強
為什麼不說美國政策全面轉變 當年國際新聞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美國要與中國關係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