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覺得啦 ~ 有的時候台灣廠商的調調就是這樣
硬體面能通就好 ~ 都不一定照規範走了
沒規範的軟體韌體面自然就更爛了
更何況這塊向來就是台灣廠的軟肋
看不到好處就不去做 ~ 講難聽一點 能動就好
反正會有大量負荷的使用者不是很多 (佔少數)
既然很少推到那麼極限 ~ 我又何必做到那麼仔細?
隔年再做得好一點 又可以換新一代來賺!?
在我看來 ~ 就是因為缺乏這種做到長時間超極限的目標
所以往往台廠的東西跟高端產品比起來就是差了那麼一線
而偏偏決定你是 "消費產品" 跟 "優良消費產品" 的差別 就是在這一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