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公不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10
文章: 341
Unhappy [八卦?]目前(台灣)業界(有錢人)的真相?

看了這一篇

http://goo.gl/az8Aq

目前不知道該不該說

畢竟雖然可能沒有'妄語'

但總覺得有點"兩舌"

(心中另有期望 不希望因此破壞修行 )

更怕打擊"有心想做事"的新進入職場或是換跑道的人的心理

可是這也真的是目前各業界中很多確實的實況

而且說了

目前的狀況下沒有記者會繼續追

沒有人真的會站出來調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身邊的2個實際例子以及一個大範圍的例子

_____(生醫醫技)醫材______有興趣的可以去察察這是政府這幾年發展的重點之一

1.不可否認 這產業是很燒錢 但是後面獲利很大的

2.也真的有學術以及業界真的有繼續努力研發的人與團體

3.只是很諷刺的是.很多其實是PAPER WORK.各大中小企業廠商

(有興趣的可以去察察比較有名的生醫技材廠背後老闆的成分-->科技金融業大老)

會加入這個領域.因為政府會有補助.政府整個補助就在於政府每年的年度政績績效.

公務員需要績效.績效好壞在於執行政府政策的執行成效好壞.好壞有時候是用數量計算.

因此整個流程就很詭異了.

例如

這幾年簽定ECFA或者是前幾年開放WTO哪些項目進口.所以有產業受到衝擊

或是過去的兩兆雙星 這些都讓政府會選定一些產業與廠商扶植

這2年主要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口號是要科技化甚至往醫療方向邁進

(個人私心是覺得 如果傳產老闆真的有想轉型 過去還沒潦倒前早就自己研發轉型了)

於是就有很多傳產廠商或是新進廠商 跟政府經濟部下面的法人機構 提出專案申請

當然 專案申請是不會都過 都還是要經過 專家委員公務員審查

但是審查機制以及未來市場眼光真的如何? 我們真的不知道了?

_______ 例一 ______________

手邊剛結束的一個案子.整個個人覺得很好笑.如以整個市場產值(含週邊)來說確實很大.

一年至少有'29億美元'且每年有6%成長量.到2015年預估會有"37億美元"

(去年早已超過29億美元)

可是這個案子要開發的商品.台灣一年需求量也不過"1500件"不到(除非政策強制推動)

而如果以台灣的'每年需求+更新量'去推算全球的需求量的話

全球該件商品在100%市佔率下全年也才 "7億台幣"的產值

當時"通過該計劃書"以及目前上面的說法是說

1.該產品是基於台灣目前擁有的技術能力上去開發出來的.是現有技術延伸與發展

2.該產品為該產業中重要的基石.可以從此發展與找出相關業者.組成上中下產業鏈

3.如果可以從此建立.那又可以切入目前國際大廠之下.就可以"代工"

______實際上與可能的推論_____________

1.可以看出目前上頭那些3-5年級生很多.都還是代工思維的研發

2.目前該產業其實週邊產品.台灣早有投入代工生產.分食的是"29億美金"的那大部分

3.與配合廠商會議上.廠商雖提出希望快點研發.或是另外也幫忙研發模擬某產品.但同時

廠商最希望-->"直接提供現有人員" 與 "外勞基本薪資脫勾"

4.此補助研發案上年度計劃約百萬價碼.102年度是否繼續接續?如此真想研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例二 ______________

國稅局某"上千萬"標案給予中X電信得標.中X電信得標後.轉包出去.

轉包得標人員為"秘密人士".

秘密人士的組成成分不可說.組成幾人小公司得標後.

於一年內驗收完成"第一階段"的規格計劃報告後.

隔天公司申請歇業(後續階段"上千萬"請款幾乎早已請全部完)

於是'第二階段'幾乎可是無人接手!!!! 某公司不怕死.從中x電信接手.才發現

'驗收完成"第一階段"規格計劃報告'內的內容幾乎不能實做?!!!!

目前正重新拿著中x給的百萬原來完成此標案


_______ 例三 ______________

近年除了醫療以外 .車用教育領域也很紅.

因此過去有賺錢的電子公司紛紛成立部門或是子公司投入此領域.

某A公司的 '孫公司' 因此被成立來投入此領域的開發

而在這幾年不景氣的時候.大家最需要的就是 '大單--上億大單'

好玩的事情是

該 '孫公司' 在'公司網頁'的product頁面有標示圖示出 --->目前公司標準產品

照道理說這些標準品不需客制化.應該可以在接單後很快出貨

但是某sale在各大電子展上接收了幾筆 '標準產品上億大單'後!!!!!!!!!

卻被'孫公司'掃地出門!!!!!!!! (不符公司需求)

私下實際原因---> 該業務接了一堆公司無法生產'標準產品'!!!!!!!!!!

_______ 例四 ______________

這是剛認識的朋友親身的經歷.該友人喜歡業務.但身兼顧問的職務.

2007年起回中南部找尋中小企業主協助轉型研發.

企業主都給予高達數十萬的薪資.本來該友人積極尋找研發人才.

結果企業主告知

1.尋找會撰寫計劃企劃書的人員.最好過去經常有通過政府補助案件申請的人

2.尋找會設計製作模具以及做出粗胚成品與修圖的人員

訝異詢問

原來這些企業主.只想取得政府的上百萬的研發補助款.至於後續是否投產?

-----------------------------------------------------------------------
說這幾個例子.不是希望大家灰心.是希望大家知道真實狀況.看看可否一起監督.

也希望大家有幸進入這些企業.可以用正面的態度堅持下去.去扭轉改變
     
      
舊 2013-01-04, 07:25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公不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