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Ivanshan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133
引用:
作者quigonjinn
我也不太了解票房前(錢)景不好就代表觀眾不喜歡 HFR這樣的推論是如何成立的?

既然是影評人質疑,我就很詳細的回答。首先,我質疑的是『HFR「一般觀眾反倒是蠻喜歡的」』,並非「票房前(錢)景不好就代表觀眾不喜歡 HFR」,而「****上看來只有9個廳在放HFR版本」中的****,我原本打的字是媒體報導。哈比人在台北大大小小至少有好幾十個放映廳,媒體報導只有9個廳放映HFR版本,這9個廳的觀眾很難代表好幾十個放映廳的「一般觀眾」吧?而我提到的HFR前景未卜,是根據國外的週末票房報導,而且本片在台北的票房也並不理想,甚至只比李安的Pi多出32萬元台幣而已,Pi已經在台灣上映到第四個週末,而且票價最貴的IMAX廳全部都改播本片,哈比人上片前的聲勢與票房表現不成正比,已經在國外引起討論。

首先,來看北美的首映票房發展,哈比人:意外旅程上週末在北美上片,好萊塢其他五大紛紛�**蛂A或說是「禮讓」而未推出新片以免成為「炮灰」,沒想到票房不如預期。Variety的新聞提到本片上片前的票房觀察預測值在8000萬美元到1.25億美元之間(from $80 million to upwards of $125 million),Deadline新聞的預估數字也從1.13億美元,先後下修到9600、9000最後再下修到8458萬美元,顯然從最後結果(8461.73萬美元)看來僅比最低標好一些。原本影史的12月首映週末三天票房紀錄的第一名是我是傳奇(I Am Legend,2007),當年在3606家戲院開出7721.13萬美元的票房。若是考慮本片的上片規模(多出439家戲院)、5年來的票價上漲幅度,以及3D與IMAX的加收票價效應,同時衡量拍攝成本因素,本片的首映票房表現實在是不如預期,只比2D版的我是傳奇多出740萬美元。Box Office Mojo(後面簡稱BOM)的週末票房新聞也指出,考慮3D/IMAX的加收票價以及近10年來的通貨膨脹因素(With 3D/IMAX premiums and a decade of inflation),本片的首映週末觀眾人數遠低於王者再臨與我是傳奇,甚至也比雙城奇謀的首映週末觀眾人數少一些(The Hobbit had lower initial attendance than both of those titles ,it also likely sold fewer tickets initially than The Two Towers,前面的both指的是我是傳奇與王者再臨),顯然北美有不少魔戒粉絲熱情已冷卻。

The Hollywood Reporter(後面簡稱THR)雜誌版前一陣子的報導曾經提到,本片拍攝成本高達3.15億美元(THR報導內容原文提到,哈比人三部曲每一部都耗資3.15億美元,不過華納方面否認)。BOM票房預測特稿則提到,本片的負面爭議大概分為兩方面,首先是導演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決定採用的高幀率拍攝方式,原本被認為有潛力改變日後的遊戲規則(potential game changer),但上片前的試片、包括在傑克森紐西蘭老家舉行的世界首映,累積出不少負面評價(這是保守說法,BOM原文用的是huge and overwhelmingly negative,龐大且壓倒性的負面評價)。而更重要的其實是,本片是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的前傳,托爾金(J.R.R. Tolkien)的原著,是以年輕讀者為主要訴求對象的輕量級小說,厚度只有300頁左右,比魔戒原著厚重的1000頁份量少了很多,即使加入托爾金的附錄(appendices),不少評論指稱並不需要拍到近170分鐘。而BOM的週末票房新聞提到,本片票房表現不如預期,除了全球魔戒粉絲熱情退散之外,「不幸的是,華納的行銷幾乎僅聚焦在哈比人與魔戒(三部曲)的關連,因此未能呈現本片(劇情)有什麼特殊的地方(Unfortunately, Warner Bros. marketing almost exclusively focused on The Hobbit's connection to Lord of the Rings, and therefore failed to show what's special about this movie.)。」而平庸的評論反應,也讓「許多比較隨興的觀眾或許決定採取『觀望』態度(many casual moviegoers likely decided to take a "wait-and-see" approach here)」。雖然在北美媒體慣用的CinemaScore,觀眾給予A的評價,但爛蕃茄(Rotten Tomatoes)的新鮮度目前只有65%,觀眾口碑目前則有81%,都是呈現下降趨勢,在IMDB的評價也從超過9,目前已一路降到8.6,顯然評價遠不如魔戒三部曲。而魔戒三部曲每一部都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提名,第三部更拿下包括影片、導演在內的11項獎,但目前為止,在已經開獎或公佈提名名單的各大影評人協會獎與金球獎,本片完全銷聲匿跡,也可見端倪。

接下來看海外的票房,根據Deadline最新的報導,本片在海外56個地區、約18200個放映廳,不過,海外3D電影兩大票房重鎮-中國與俄國,以及澳洲都沒有在上週末同步上片。而根據BOM與Deadline的報導,本片上週在海外上映5天收入1.382億美元。其中,英國(1830萬美元,約等同1140萬英鎊,當地市佔率62%,3D票房佔有率60%;王者再臨當地首映票房2650萬美元)、德國(1630萬美元,約等同1260萬歐元,當地市佔率60%,3D票房佔有率80%;王者再臨當地首映票房3080萬美元)、法國(1270萬美元,約等同980萬歐元,在當地前五名電影市佔率63%,3D票房佔有率60%;王者再臨當地首映票房1960萬美元)、南韓(850萬美元)、西班牙(840萬美元,約等同650萬歐元)、瑞典(600萬美元)、義大利(540萬美元)、墨西哥(520萬美元)、巴西(490萬美元)。以歐洲三大國-英、德、法來說,雖然各別的首映票房數字看起來不錯,但是在3D加收票價幫助之下,本片的首映票房仍然少了很多(少了2760萬美元,光是德國就少了1250萬美元),若是考慮9年來的通貨膨脹因素以及票價調整,顯然海外魔戒粉絲9年來的熱情也大幅退燒。BOM認為,王者再臨海外7.420億美元的票房,本片大概很難接近,也許在3D加收票價的幫助下,中國與俄國可以開出大幅超越魔戒三部曲當年在當地的票房。

最後來看台北的票房(我沒有看到全台的票房),哈比人在台北開出1605萬元台幣的首映票房,這個票房好不好呢?在經過比較之後可以說是不如預期,甚至可以用票房很差來形容。首先,BOM網站可以查到魔戒三部曲的台灣票房,前兩部並有首映週末票房的數字,首部曲魔戒現身的台灣首映票房79.08萬美元,查詢央行歷史匯率資料後,大概可以用34.9元台幣的匯率來計算,全台首映票房大約是2760萬元台幣,可以說台北大概開出將近1400萬元台幣;二部曲雙城奇謀的台灣首映票房是81.87萬美元,根據央行歷史匯率資料,大概可以用34.8元台幣的匯率來計算,全台首映票房大約是2849萬元台幣,可以說台北大概開出將近1430萬元台幣。由於Box Office Mojo網站沒有提供三部曲王者再臨的台灣首映票房數字(只有全台總票房),所以就用前兩部曲的台灣票房與哈比人來作比較,可以發現本片只多出200萬元台幣左右。

其次,魔戒三部曲在台北當年的上片規模絕對遠遜於哈比人,至少美麗華的大直與天母影城(2004年11月底開幕)、威秀的京站與板橋大遠百(不確定新竹的大遠百與巨城是否列入北部的票房計算)、絕色影城(2008年5月開幕),以及中和環球購物中心的國賓影城(2005年12月開幕)都沒有機會放映魔戒三部曲的任何一部,也就是說至少比哈比人的放映規模少了十幾個放映廳,若再加上當時還沒有的IMAX放映廳,甚至可能少了20幾個廳,而IMAX的票價是所有3D格式中最貴的。最後,當然就是魔戒三部曲都是2D電影,沒有3D加收票價來膨脹整體票房數字,而且當時的2D電影票價也比現在便宜。在放映規模大增再加上3D/IMAX加收票價,1605萬元台幣的票房表現實在不好,而且也顯然可以發現,台灣的魔戒粉絲也比當年大幅度減少,或至少說是熱情降溫(降溫幅度還相當大),而且可能也像北美一樣,對18歲以下青少年的吸引力不足。本片在北美的戲院出口民調顯示,57%觀眾是男性,58%觀眾年齡在25歲以上,20%的觀眾年齡在18歲以下,顯然本片對北美年輕觀眾的吸引力偏弱。

至於所謂的高幀率(HFR)放映,PCDVD這裡的確看到有人反應某些片段會看得不舒服,而彼得傑克森日前在回應相關問題時,曾經提到可以放映48 fps(也就是HFR)的放映機,也可以放映一般的24 fps,建議其他導演可以考慮在電影中安排部份片段以高幀率拍攝。傑克森的說法,某種程度也在承認HFR目前的發展仍有些問題或仍面臨一些困境,而且應該是對觀眾看片時的身體健康上影響比較多,而哈比人又拍得實在太長,對觀眾眼睛以及身體的負擔加大。
舊 2012-12-18, 09:28 PM #5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Ivansha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