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utl
有一項很重要的數字片商沒有提供,那就是曝光時間。
曝光時間越短,每張畫格的靜態內容就越少殘影,例如1/500秒就比1/60秒還少殘影。
如果是1/500s 24fps跟1/60s 48fps,那24fps的殘影感其實會更少。
|
真感謝,終於有網友提到曝光時間長短的問題,太高興了。
小弟前面提到的《超速快感》這片,如果記憶沒發生錯誤,是高速快門攝影(理應底片也是高感度)。
其高感光度(底片)的拍攝,就是可以縮短每格底片的曝光時間(高速快門曝光,所以低殘影)。
曾看到某某板的管理者互相之間的對談,希望某導演能採60fps來超越...我覺得他們沒捉到重點。
用60fps當然是更好,但若僅僅是如此,要普羅大眾皆能感覺出60fps比48fps改善很多,怕是有難度。
好比有些人分辨不出"60Khz"的電視畫面和"120Khz"之間的差別,是一個道理。
sutl兄所提的"曝光時間長短", 真 的 ...就是關鍵所在(行業內-巷仔內)。
如果60fps + 短曝光,兩者相輔相成,應該是比較實際的作法;
否則單靠增加每秒影格而不處理曝光時長,
或許要增加到96fps(一般曝光)或者更高,才能明顯優於48fps(一般曝光)?
不過如此一來,影片的後製費用,應該會讓電影公司的股東們哭出來吧?
(雖然某導說會想辦法降低60fps的費用比現行的24fps少1%,但到了那時24fps應該更便宜吧,感覺不太實際)
拉回來。但不能為了減少殘影,卻忽略了過高的感度所可能導致的影像失真,不過這是可以事先Test的。
如果感光度高但影像噪點過重,那即便少了殘影,也失去了意義,除非影片風格是做成"高噪點"設定。
當然我之前發言提到的"鏡頭移動"速度,也是必須跟是否有殘影要放在一起考慮的。
希望以後網兄能多多出來提點,大家多討論比較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