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Ivanshan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133
引用:
作者casshern
事實上
大部分觀眾比較喜歡前者那種重口味
而這種效果反而是以後製轉3D的片子居多
可以特地強調飛出的效果
所以當有些觀眾吹捧這類片子效果多好的時候
不知道是要該哭還是該笑

另一種3D效果會比較好的片是電腦動畫片
或著是CG場景較多的片
阿凡達雖然是用3D攝影機拍的
可是他的CG場景佔了大部份
會讓人覺得3D效果較好也是正常的

我個人是喜歡前者,從北極特快車的IMAX 3D版開始,就是喜歡直逼眼前的3D效果。我在北極特快車之後,也追著看台灣有上院線的3D電影,而且為了得到這種效果,在戲院是愈坐愈前面,一直到看阿凡達第二次(第一次是國賓的數位3D,第二次則是日新的IMAX 3D)之後終於覺醒,因為終於發現到現在流行的3D都是屬於後者。而我當時在國賓看阿凡達是坐在第七排,後來的國賓在改裝時好像已經前三排的座位拆掉了,可想而知我當時坐得有多近,而在網路上也看到有一些朋友也是在戲院愈坐愈近,不知道他們覺醒了沒。

至於後者這種3D效果,講好聽點是比較自然的呈現景深,但實際上這類的視覺效果大概看了十幾、二十分鐘左右就沒有感覺了,也就是後面的段落像是戴著3D眼鏡在看2D電影,至少我在網路上看過一些朋友表達類似的反應。我個人認為,3D電影票房從去年暑假開始走下坡,這類3D效果應該在某種程度上是主要原因。花了大錢買3D版電影票,既得不到飛出銀幕的立體效果,看了二十分鐘左右就變成像是在看2D電影,在經濟情況愈來愈嚴峻的現在,要觀眾花比較多的錢看3D電影,有點像是緣木求魚。而今年暑假檔三部3D動畫大片在台北都賣得不好,票房只有一千多萬到三千多萬元台幣,可以想見家長們因為經濟壓力,而沒有帶小朋友們進戲院看3D動畫。

至於casshern兄提到飛出銀幕的3D效果是重口味,我想上個世紀的3D電影玩的就是這種重口味,我在80年代看過的13號星期五3以及大白鯊3,玩的都是這種視覺效果,聽說3D國片千刀萬里追也是,成龍的飛渡捲雲山就只有浮雕的效果。據我的了解,50年代的3D電影也是,像是希區考克的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1954)好像就是玩這種重口味。電話情殺案的3D版藍光在美國已經發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看看,當時的葛莉絲凱莉非常漂亮。而電話情殺案的片長只有105分鐘,聽說當時在戲院放映時是有中場休息的。以這樣的片長其實不需要中場休息,主要原因就是因為3D讓眼睛負荷較重,所以必須中場休息。
     
      
舊 2012-12-09, 11:45 PM #2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Ivansha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