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xx123
1.
這個學生上台批教長的主要作用對象 ~ 並不是教長 . 而是社會大眾 <= 批給他們看的
光批教長卻沒人看 . 不會造成多少社會討論效應
莫不此篇討論串不會又臭又長
2.
從學生刻意鏗鏘起伏的語氣 + 重覆強調再三的話語 + 斟酌的言詞使用
那是背熟演講稿 + 再三排練 = 確認沒問題後上去高談闊論的
應該是有高人在背後指導 .... 因其刻意使用那些技巧 . 卻仍是演說技術青嫩 . 沒能熟練 (就是剛學的啦)
1 + 2 = 聽人說話 . 包括演說批判 .... 請注意看似與話語無關的事物 <= 那往往可能是事件真正的核心
參考
|
終於有人從不同角度切入
上備詢台開始用語是~我認為你偽善 我認為你滿口謊言 我認為你不知悔改 我認為你沒資格當我們的教育部長 請你向我們道歉..
在結語上 又重複了上述的批評 可是卻刪掉"我認為你沒資格當我們的教育部長"
為何要刪掉 因為這句批評用得太重 既然認定他沒資格幹部長 何需要他道歉? 請他下台不就直接了當
可是學生在立院要部長下台 這就太超過 如果部長不下台 以後的訴求是否針對他個人?
不管如何 被學生認定人格如此卑劣 沒資格當教育部長的人 只請他道歉 邏輯上很奇怪
這類言語攻勢用不好會反傷己身 請部長道歉看似合情合理要求 如果部長不道歉輿論會說證實學生所言"死不認錯不知悔改"
加上立委附和這個論點 最後逼得教長說對不起 本來教長等官員也許來開會前討論過 他認為自己出於關心被學生和外界誤解 並沒有要道歉的意思 最後....還是輸了
不管教長針對什麼事道歉 反正解讀就是你所做的事全盤皆錯不然你為何道歉
這事件 老一輩的認為禮儀很重要 反之年青一代認為學生做了對的事 對的事比禮不禮貌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