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marinese six
1.教育部要這樣提醒不會不恰當,只是事前用詞就該精準 避免會錯意
(高雄我也住過,這時間的確是南北部溫差最大的時候)
2.蔣偉寧是前中央大學校長 ,直白講書呆子搞土木學一輩子
也沒那個屁股當得了整編系統打手
3.我著莫知道如何應對教育部發來的郵件及簡訊這東西?
針對這點不如你講講你已經知道,已經發生的事實
|
既然你不知道不瞭解,沒經驗又沒根據,那你到底在質疑什麼?
別人說的就是陰謀、臆測就是無限上綱,你個人相信的就變成鐵證如山了?
無論如何,實際上教育部就是發了封郵件、簡訊
讓校方有理由去查詢蒐集學生在學生運動中持什麼樣的立場,
個資法才剛通過沒多久,光是真實姓名、婚姻關係等等資料都被要求不能詢問了
讓學校去查詢更敏感的學運立場態度???
順便提一下,
教育部長什麼人什麼背景,我沒有在關注,
但是對於這些高層單位的結構關係與如何運作的個人有經驗所以多少知道,
從教育部對外的聲明可以瞭解教育部長確實有關切這件事情,"怎樣給的指示"不知道
但至少"口頭"方面指示一定有,不管是教育部長直接跟訓委會聯絡(有這麼閒?)
或者是透過自己的幕僚傳遞指示給訓委會都沒差,
重點在於他的幕僚或是訓委會這些"事務官"怎樣理解命令跟執行的?
政務官是決定單位大方向"如何運作"的領航員兼膜拜用神像(神像換掉對機關其實影響不大)
真正支持機關單位實際上運作的是背後看不到的幕僚與事務官。
任何一道公文、聲明,除個人公開言論外絕對不僅是首長這類政務官或是任何一個人單獨的意志
背後還包含有最少對外事務機關上下本身對發表內容的共識
有了這層認識後,自然會理解,今天發生的"不恰當""名不正言不順"郵件、簡訊
是很難用一時疏忽、不小心來帶過的。
他們在想什麼?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訓委會本身對這件事情的認知
就如同郵件內容所述,要說他們不知道受文單位會採取何種方式應對?
你相信這種事?
戈巴契夫頭髮最多、小布希最不愛打仗、海珊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世界真美好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