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超頻者天堂 2012/11/26
雖然對一般玩家來說,Intel隔一兩年就換處理器腳位的作法頗引人詬病,如三五年前的LGA1156,到現在Sandy Bridge、Ivy Bridge的LGA1155,玩家不能沿用原有零組件來升級系統性能,在諸多方面來說,方便性都大打折扣,不過再過兩年也許玩家就不會為這種問題煩心。
因為據日本媒體PCWatch專欄作家笠原一輝所發表的文章,Intel 打算在主流市場的次世代Haswell處理器導入BGA封裝,也就是把CPU直接焊死在主機板上,而非玩家所熟悉的LGA觸點式的封裝方式,因此玩家再無享受自行DIY升級樂趣的機會。
遽聞,Intel打算在2014年推出14nm的Broadwell處理器之時引入這樣的封裝方式,屆時所有的主流桌機將會採用BGA方式封裝,即CPU直接焊在主機板上。此外,為了順應市場上對於低功號處理器的需求,Intel也會在Broadwell上採用多晶片模組(Multi-Chip Module, MCM)設計,內含有嵌入的記憶體控制晶片、內顯核心、Wildcat Point I/O控制器…等等,但不是原生支援的SoC設計;同時也會視規格而搭配各種TDP設計,如10W、15W、47W、57W。
而採用BGA封裝的好處在於Intel可以為其合作廠商所推出的平板、超薄筆電、AIO桌機…等等裝置帶來功耗降低的優勢。不過同時間,劣勢也相當顯而易見,因為當BGA封裝成為市場主流,OEM廠商勢必要大量吃下各種型號的庫存,龐大的庫存壓力將可能造成OEM廠商的成本爆增之外,同時自家產線也會變成相當凌亂,玩家可試想同一款主版必須為了要對應不同型號的CPU而有不同的型號名稱,對一般玩家甚或零售通路來說都是相當不便的。
此外,笠原一輝也稱,Intel僅會在主流市場導入BGA封裝,而在高階市場上,如LGA2011腳位的產品仍舊會繼續使用LGA觸點式的封裝方式,藉以區別兩種市場。
雖然改採BGA封裝的缺點相當明顯,不過就目前看來,快速被智慧手機、平板電腦侵蝕的DIY市場份額對Intel來說確實是需要較為激進的作法來改善獲利;當然,就目前各種訊息來看,PCWatch專欄作家笠原一輝的文章看似可能性相當低,而且所牽涉的利益十分龐大,我們實在看不出Intel會採用這種方式的必要性…。
總之,各位玩家,咱們看下去∼
--------------------
這樣做主機板壞掉不就要連CPU都換,價錢不就更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