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QuestionA
所以輸入端在掃描、拍照…之類的時候,應該就先使用標準色光、白平衡、標準色卡去校正囉?
然後當輸入端設備沒有所謂的色域,基本上就是匯入、掃描…後套用螢幕校色過Spyder之類的色彩描述檔嗎?
|
相機的RAW是沒有色域的存在,只有在轉成JPG中指定色域。
拍照應該不用那麼累,因為不可能達到100%的現場還原,朝舒適美觀不會太超現實的目標就好,或者創作也好,不然累死自己。
匯入與掃描,輸入部分應該是另一層面的校正,不能用螢幕校色去比對他。
(除了,列印前套用印表機的ICC來預先觀看列印的色彩)
比如說色卡,相機拍起來是橘紅色,此時製作 camera profile 把這橘紅色拉到正紅色。(這完全不干螢幕校色)
顯示卡輸出正紅色,但是螢幕顯現紫紅色..才用spyder之類的來校正。
不過這又牽涉到螢幕校正icc,目前大致有兩種做法
1. icc由OS詮釋去改變顯示卡的輸出量
2. icc可上載至螢幕硬體LUT
第一種我覺得很糟糕....糟糕透了,因為非工作站顯示卡不是完整10BIT的渲染,8bit校色渲染下去,只會掉階而已。(拿顯示卡與作業系統去配合色偏的螢幕)
第二種才是良好的方式,顯示卡輸出正紅,螢幕也調整到正紅。
不過螢幕校色器,可用在廣色域的很貴,便宜的方案就只能校好sRGB..又不是很穩

目前個人完全捨棄校色器,只用肉眼校正,只調螢幕,跟大家不會差太多就好。
再來sRGB與AdobeRGB,我認為這是要看你最終端的輸出目標
我的目標只有網頁出圖秀圖,所以我整各系統都設定在sRGB就好了(但是中間處理部分還是可以用在廣色域修圖,不過螢幕上所秀的都是轉換至sRGB的結果了)
若是有印刷列印的最終目的,那就整各系統要使用AdobeRGB,才能足夠觀看完整的最終印刷結果。
.....

雖然現在廣色域螢幕很多,遊覽器也支援色域轉換,但是直接把adobeRGB的照片丟上網路,真得是多餘的(除非有列印的需求,就目前sRGB當道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