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ndy84
*停權中*
 
Andy84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新天鵝堡
文章: 2,336
你心目中的文青符號有哪些?

例如蘋果、誠品、村上春樹、星巴克...還有啥?

==========================

「文青」成貶意 百度解釋:整天飄在夢裡沒常識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有文青,大陸也有文青,他們偶爾在網站發表文章,分享閱讀及生活體驗,文章看來頗有詩意。不過,或許是受到盲目跟風的「偽文青」拖累,文青也被貶低,像百度百科就將文青解釋為「整天飄在雲裡霧裡夢裡,沒有常識,不願睜開眼觀察事實」的人。

帆布鞋、粗框眼鏡、星巴克、獨立電影、非主流小、豆瓣網…文青是繼「小資」後又興起的一個身分指標,與其相應的環境變化大致有搖滾、民謠等「獨立音樂」形式的興盛,以及「豆瓣網」等興趣小組的網站興起。

豆瓣網是大陸的社區網站,該網宗旨是以書會友,提供關於書籍、電影、音樂等作品的訊息,其中包括不少冷僻、與市面暢銷不一樣的陌生面孔,而這些通常都位居其排行榜上。豆瓣網給人感覺自成一格,評論形容其為「小眾」,而樂於在這發表長篇評論的用戶則將其稱為「人文」。

▼APP自動下「眉批」! 圖配文超有文青味。

其實不只豆瓣網,網上隨意搜尋便可發現不少文青園地,他們分享自己閱讀及生活體驗。有人回首自己的青春時寫道,「遺憾目光囧囧的眼神再也望不穿淚眼汪汪的滿目秋水。如果在圖書館如饑似渴、日拼夜熬到雙眼近視,悲劇會不會就少那麼一點點,哪怕只是一丁點!?」

不過,或許是受到盲目跟風的「偽文青」拖累,文青也被貶低。百度百科對於文青是這麼解釋的,「他們被眼花繚亂的能指符號誘引、欺騙,整天飄在雲裡霧裡夢裡,沒有常識,不能或者不願睜開自己的眼睛觀察既往的正在發生的事實。」

百度百科指出,這種人集中聚集在文學、哲學、宗教愛好者/從業者裡,因為在這些領域,虛構、編造便是主業和職責所在。「文青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文藝、虛構,緣於文藝/虛構更美麗、更溫情、更富有詩意,不像現實一般粗糙、堅硬和無情。」

原文網址: 「文青」成貶意 百度解釋:整天飄在夢裡沒常識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2...m#ixzz2AyUumGo1


消費創造文青 文青消費時代!

▲村上春樹是台灣文青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圖為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劇照。(圖/取自網路)

作者/馬賽克

正如西方小說的發源,跟中產階級的興起有關,華人社會裡文青的出現,亦跟教育的普及、「知(識)、(文)藝分離」、女性撐起半邊天有關。

民國癈科舉之後,逐漸有了男女平權的基礎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唸書目的不再必然是為了做官。教育的普及、也意味著知識/文藝的消費市場的普及。加上開「千古以來最大變局」的白話文運動,讓民國初年,成為知青/文青一族發展蓬勃的年代。

但民國初年也是一個混亂、多災多難的時代。受到西方自由、民主、平權思想的衝擊,知青/文青多半同時也是愛國青年。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陳獨秀、胡適《新青年》雜誌的催化和激盪後,這種現象更為生猛、氣氛更為濃烈。

這時期的文青,愛看的是徐志摩的詩、魯迅的雜文、沈從文和巴金的小說。巴金主打反封建、爭自由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更是新文學史上擁有最多讀者的名著之一。

不過,閱讀永遠有其多樣的娛樂功能。風花雪月、刀光劍影,市場其實更為廣大。前者有徐枕亞(玉梨魂)、張恨水(啼笑姻緣)為代表的「鴛鴦蝴蝶派」,後者有以平江不肖生、白羽、還珠樓主為大行家的武俠幻想派。只不過,當時的文青可能不怎麼認為這些東西上得了檯面。

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壇/文青現象,有部分跟大陸是蠻相似的 。同樣有轟轟烈烈的白話文運動;左派與寫實主義一度大盛;也有前衛/通俗兩條路線的齊頭並進。只是,台灣文學多了一條「反殖民」的路線(如賴和的詩與小 說)。可惜的是,因日治的關係 ,台灣文學一直受到「中原」文青的冷落。

二戰結束後,華人世界產生兩極化的巨變。港台兩地是「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超穩定時代,文青的消費時代得以延續。但在中國大陸,先是政權易手、1960年代更爆發了驚天動地的文化大革命。

文青出身的姚文元,因緣際變成革命旗手,批判吳晗、鄧拓等前輩,為文革揭開了序幕。這個時代 一言以蔽之,是「文青創造文革,文革改變文青」的年代。這些文青歌頌的 ,先是「社會主義好」 、後來更變成了「毛主席比什麼都好」!革命女文青楊沬的《青春之歌》﹔「文藝戰士」浩然的《艷陽天》,《金光大道》等,都是這時期的代表作(浩然是大陸發 行量最大的作家之一)。

但在大陸以外的港台,卻是一個超穩定的世界,逐漸培養出類似西方的小資產階級趣味,其中,當然包括文青。由於時代環境迥異,國家不再是「到了最危險 的關頭」,接下來是一輪又一輪的太平盛世。所以,文青不必再憂國憂民(除非你先天下之憂而憂。或者,你是那少數的保釣派)。文青逐漸跟知青分道揚鑣,自成 一個以消費主義為導向的族群。這種情形,其實跟美國1960代的嬉皮,後來轉變成雅痞的情形有點類似。當然,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兩岸並未統一,兩地文青卻 是愈來愈相似了。

文青本來是一件好事。意指一些年輕人在課業之外、或離開學校之後仍然有心閱讀一些文藝的東西、或接觸藝文活動。當中更有寓興趣於工作、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士(如媒體、出版、娛樂事業等)。

但文青本質是內在的、不應是一個過度具象化的東西。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誘導下、媒體/網路的酸化標籤下,今日「文青」竟變成一種「蓋高尚」的消費行為。成為一 堆品牌符號的集合體。

試看網路流傳的45條所謂「文青指南」 ,從LOMO底片機到Macbook小白,那一個不是閃亮亮的品牌符號。而45條指南當中,更鮮有不跟消費行為有關的(例如長得很瘦,都可能意味著注重飲食、花錢或花時間做運動)。

從以前不自覺的成了文青,到今天有意識的「成為文青」,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消費行為。甚至,在今天,文青已經跟「陸客」一樣 , 成了一個被「酸」、被「貶」的集合詞。民國已超過百年。相較於先賢先輩,這或許可說是百年文青演變下來的一種不幸吧?

●作者馬賽克,大學畢,靠文字維生,汐止。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

原文網址: 消費創造文青 文青消費時代! | ETtoday論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10...m#ixzz2AyUz3jsR
     
      
舊 2012-11-01, 08:44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ndy84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