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radomanz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12
文章: 7
一流人物 范仲淹
分類:文學淺說
2008/05/11 13:17
分享 FacebookPlurkYAHOO!
【古德留芳】                 
  一流人物,一流品德

  在西元九八九年的 八月二日 ,正是北宋時期,有一個男孩誕生了。
次年,他的父親卻不幸逝世。他與母親謝氏失去了經濟來源,貧苦而無依,母親只好帶著尚在襁褓中的他改嫁到一戶姓朱的人家。從此,他在朱家的欺負與輕視下長大成人。
他刻苦勤奮地讀書,為了激勵自己,在弱冠二十之齡,便離家前往長白山醴泉寺讀書,孜孜矻矻,疲乏時用涼水澆臉以驅除倦意,累了便趴在桌上或靠著椅背而睡。這五年的時光,他總是熬夜挑燈苦讀,直到東方欲曉,僧人起床誦經後,他才和衣而臥。
他的生活也極其艱苦簡樸,每天只煮一鍋稠粥,等到粥涼變硬以後,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巴,就算是他的一餐。
  經歷這般艱辛又堅持的苦讀歲月,他終於成為一位名留千古、德風常存的人物,被稱譽為「天下第一流人物」。
他,就是──范仲淹。

儉約清貧的自處之道
范仲淹,字希文,諡號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曾經累官到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的地位,也曾推動過「慶曆變法」;雖說變法最終失敗,他也遭遇三次貶謫,但他的名望卻是越來越高,那是因為他能稟持正道直行,百折不撓,以一番熱忱報效國家,他在『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便是他憂國憂民的精神寫照。
他對於國家竭盡奔效的情操值得後人崇敬,但他更令人讚佩的卻是儉約自律、博施濟眾的流風遺德。
話說他在醴泉寺讀書時,畫粥充飢的生活情況被他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發覺,同學回家告訴父親,於是留守叫人為他送去飯菜。可是,食物放到腐壞了,卻不見范仲淹嘗一口。同學問他:「唉,希文啊,你為何不吃呢?」范仲淹回答說:「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習慣於粗茶淡飯;如果現在就享受豐盛的飯菜,以後我還能吃得下淡粥嗎?」由此可見他以儉約自處、以清貧自甘的精神。
他也不貪財貨,即使處在貧賤也不為利益所動。
據說他在僧舍讀書時,看見白鼠鑽入屋穴,他感到驚異,掘穴探看,竟發現穴中藏著一甕白銀,他一粒銀子兒也沒拿取,一聲不響地將它掩埋好。直到後來他做了大官,寺僧為了修造寺院,向他募款,他才說明藏著白銀的位置,後來果真在穴裡找到那甕白銀。這正是「貧賤不能移」的最佳寫照,就算身處最艱困的苦食淡茶時刻,也絲毫不曾改變身為讀書人堅守困窮、不恥惡衣惡食的操守。

博施仁義的濟民之德
范仲淹是清貧自約的品德典範,更是博施於民的慷慨人物。
雖然他位居高官、享厚祿,卻把多數薪俸用來救濟困餒的寒士或故舊後人,以致一生窮困,直到晚年,非但未能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而且死後入殮時,子孫也沒有餘錢為他辦好喪事,不過他「義田」的高舉,卻令後人景仰。
在他尚未富貴顯達時,便已立志設置義田,以照顧貧困的親族,但他為官三十年卻無力完成,直到晚年才有足夠的俸祿和賞賜來達成願望。他在家鄉蘇州附近購置了一千畝的良田,用收來的租米賑濟同族中貧困的人。有人不理解他的做法,勸他:「你這樣做,讓子孫後代怎麼辦呢?他們會因此怨恨你的。」范仲淹歎了口氣,說:「如果他們真的怨恨我的話,那他們太不了解我了。我為他們留下的是更寶貴的財產啊!」那人問道:「到底是什麼財富呢?」范仲淹回答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立下了志願,要以天下為己任。但是長大後,考中進士,做了官,才發現這不是一件易事!如今眼見天下百姓仍是生活辛苦,我卻已老,再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實現年輕時立下的宏願,我只好盡能力賑濟族人了。」他選擇族中年長賢能的人掌管資金,無論是嫁娶婚葬、退職待職的族人,全都給予救助,制度完善且廣博施眾。
在他去世後,子孫果真繼承他濟助族人的善德,這實是一份無價的財產。

一流人物,一流品德
宋人富弼說范仲淹是「聖人」,後人也稱他「天下第一流人物」,其實,他留給我們的是「第一流的品德」──廣施濟眾、樂善泛愛的仁者情懷。
  也許對現代人來說,要像范仲淹一般報效國家、建立豐功偉業並不容易,但絕對不要為富不仁、貪而不義,也不要冷漠無情、自圖享樂。我們不妨學習范仲淹博施濟眾的仁義之心:對自己的家人、朋友多多關懷,對於弱勢族群多多幫助,甚至對於動物及自然萬物多一分愛心,不只讓自己過得無虞,也能讓身邊的人過得飽足,更讓整個地球永遠長青乾淨。
舊 2012-10-21, 02:54 PM #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radomanz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