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passerx
你好認真, 給你一個讚.
不過前面那麼長一串還是搞不清楚重點在哪裡?
真正的天才好幾年才會出現一個, 這跟學歷根本沒有關係,
台清交每年都有第一名畢業的, 這些人在哪裡? 做了什麼驚人的事?
假天才太多根本沒用, 這個教授要講的是這個.

|
MIT 1865 年創校。
Berkeley 1869 年創校。
Stanford 1891 年創校。
你來講講 MIT, Berkeley, Stanford, 每年第一名畢業的人,
現在在哪裡? 做了什麼驚人的事?
用你的標準來看看這些知名學府有多少比例是「假天才」。
看看施敏的意見。
http://bit.ly/RQ0WEq
一定要提供好的研究環境,才能激發學者的創意
施敏以自己工作的貝爾實驗室為例指出,以前貝爾實驗室有三萬名員工,一年研發經費3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台灣教育部全部的研究經費;而且當年貝爾實驗室對實驗沒什麼限制,甚至不要求成果馬上有實際用途,只要「有實用的潛力」即可,例如他說想發明東西代替磁圈,貝爾實驗室就全力支持。在這樣的環境裡,華人科學家就會有很高的創造力,但「我那時如果在台灣,絕對不可能發明NVSM!」
政府必須把眼光放遠,看到10年之後半導體產業的技術需求
台灣就是有太多要求馬上有成果、有實際用途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