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liaosh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3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35
引用:
作者pingua
以前有個白人在電視上說(好像是董至成主持的),他來台灣時一堆人跟他抱怨呆丸有多爛,有機會一定要離開,事實上他去過很多地方然後才在呆丸定居,問題是很多地方都有問題,沒有一個國家沒有問題的,就看你有沒有辦法適應


距離產生美感,換句話說,沒有距離就沒有美感。
下面這位大陸教授描寫的台灣人我才覺得真是讓台灣人臉紅了...

---------------------------------------
细节与教养
——《台湾鳞爪》之十五

刘 强

几乎在来台湾的第一天,就想写这样一个题目。
记得第一次来台,因为忘带入台证无法入境,只好乘原航班飞回。在飞机上,遇到上海西门子公司的一位白领,一路上聊得很开心。我问他对台湾的印象如何,他说:台湾人很有教养,礼貌周全,而且卫生习惯很好,垃圾(台湾读作乐瑟)都会分类回收。
我不知道该不该马上就相信他。因为我的脑海里,还浮现着这样一些文字:

“我看见成百的人到淡水河畔去欣赏落日、去钓鱼。我也看见淡水河畔的住家把整笼整笼的恶臭的垃圾往河里倒;厕所的排泄管直接通到河底。河水一涨,污秽气直逼到呼吸里来。……
“我看见出租车穿来插去,最后停在右转在线,却没有右转的意思。一整列想右转的车子就停滞下来,造成大阻塞,你坐在方向盘前,叹口气,觉得无奈。……
“经过郊区,我闻到刺鼻的化学品的味道。走进海滩,看见工厂的废料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把海水染成一种奇异的颜色。湾里的小商人焚烧电缆,使湾里生出许多缺少脑子的婴儿。我们的下一代──眼睛明亮、嗓音稚嫩、脸颊透红的下一代,将在化学废料中学游泳,他们的血管里将流着我们连名字都说不出的毒素──”(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亲眼所见之前,我无法将来自这些文字的印象彻底清除。
当我真正踏进台湾的土地之后,我终于相信,那位白领说的没错。台湾的大街小巷,真的很干净,即使那些老旧的街道和房屋,即使那些正在施工的建筑,也都给人以整洁清新的印象。
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吧,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改变了那样一个“脏乱差”的台湾,改变了缺乏公德心和正义感的台湾人?
到了花莲,天蓝蓝,海蓝蓝,山青青,草青青,连大街上的车子都像刚洗过似的,整个一个世外桃源。
在东华大学的第二天,我骑车在校园闲逛,拿着相机到处拍,发现简直拍不胜拍。群山环抱的东华校园,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观园,走到哪里都是风景,走到哪里都觉心旷神怡。
在宿舍区,果然看到不少垃圾桶,绿色的上面写着“一般垃圾”,黄色的写着“纸类、纸箱、盒、纸餐具、铝箔包”,蓝色的写着“铁容器、铝容器、塑胶容器、保丽龙”等字样,一字排开,整整齐齐。
在餐厅里,也必有一个垃圾处理区,师生们用完餐,自觉把不同的垃圾倾倒在不同的桶里,碗碟杯筷放在不同的容器中。整个一个大学,很少看到清洁工人,只有早上七八点时,会有一辆垃圾车开到学校,依次将垃圾分类运出校外。
垃圾分类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无须太多成本。但不要小看了那些分类的垃圾桶,它们不仅承载了环保的理念,还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活的自我管理者,节约了人力物力。而且,我觉得它对人心也有净化作用——一个每人都必须做好自我清洁的地方,绝不会对清洁工和环卫人员产生歧视心理。
从这些垃圾桶,我得到的启示是:有时候,教养就是在细节中逐渐养成的。

再举一个例子。在东华校园,机动车道四通八达,每天经过的车辆不算多,也绝不少,却没有红绿灯。第一次坐车进学校是在夜里,看不清路况,觉得走一段车子就会减速,然后咯噔咯噔地越过一道凸起物,周而复始。这让我有点纳闷。
第二天,我才发现,原来,每条路上,在拐弯处、道路交叉处或上下桥处,都会有一个用白色油漆写的很大的“慢”字,隔不远还有几道白线,接着又是一道黄黑相间的弧形减速斜坡。仔细走到跟前,发现那个“慢”字和那些白线都不是平面的,而是有一定的突起。后来我才知道,东华大学的教授们,管那道弧形的斜坡叫“面包”。有时候,他们甚至有点讨厌那些频繁出现的“面包”,视它们为“路障”。
不知道你怎么看,反正那些“面包”让我唏嘘不已。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人性化、也很有效的减速设计。
一个好的设计要从人性的最低端开始,要把人的劣根性和惰性充分考虑在内。如果说,那个“慢”字是对你的善意提醒,那么几道白线和那道斜坡,就是用实物的形式让你“快”不起来。如果你还心疼你的爱车,你就不能不降低速度,缓缓而过。
当你缓缓经过的时候,那些路人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
什么是教养?教养,绝不是对人性善的信仰。
教养,有时候就是对人的劣根设置减速的路障。
那些物质层面的形而下的路障,最终成就了某种教养。
试想,如果仅有那个“慢”字而没有那些“面包”,会有多少车辆在校园里“呼啸而过”?
进一步想:如果河北大学校园的机动车道上,也有这些提醒减速慢行的路障,是否就会减少去年10月16日晚上那起造成一死一伤车祸的可能性?是不是就不会传出那句恶贯满盈的话——“我爸是李刚”?
这还是一个细节,但这个细节很具哲学的阐释价值。人性总是有善有恶,你不能假定每个人都能自律到一看到“慢”字标记、一看到行人就会自动刹车减速,那么就给他们设计一些“面包”,让开车的人多“吃”一些“面包”,行人就会多一份安全。久而久之,由人驾驶的汽车才能学会礼让制造了汽车的人,即使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
在台湾,也有不少在大街小巷跑得很快的摩托车,但我发现,无论他们跑得多快,在有行人的地方,都会放慢速度,更不会把红灯当作猴屁股,疾驰而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那天,我们驱车赶往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路上,隔着雨帘,我看到前面的大客车后面,有一块牌子上写着:“李宗翰”。再一看,上面还有三个小字:“驾驶员”。
我问开车的台湾京剧学院的喻老师:“那是驾驶员的名字吗?”
他说是。我问:“为什么要写名字?”
他说:“应该是提醒路人,万一发生车祸,可以迅速找出责任人。同时,把驾驶员的大名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也有监督作用吧。”
我补充说:“恐怕这里面也有一种激励作用,驾驶员的名字大白于天下,其实也就意味着,他差不多等同于公众人物,可以使他不得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喻老师说:“没错,有的驾驶员在网路上,还成为网友们品评赞美的对象,拥有自己的粉丝。”
怪不得我看到台北公车的驾驶员都那么懂礼貌,有修养,你下车刷卡的时候,他还会冲你说声“谢谢”。原来如此!
其实,每个人的名字都会有很神奇的力量。我注意到,在建筑工地的墙上,常常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工程各个项目负责人的名字和电话;在图书馆的柜台上,也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值班学生的名字;在宿舍区门口的墙壁上,也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宿舍管理员的名字。
这些写有名字的牌子,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可以起到明确责任、激励友善、展示教养的作用,意义非同小可。
细节决定一切。这话在大陆也是耳熟能详,可是,在台湾,我才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深意和力量。

然而,话又说回来,仅靠细节未必就能奏效,还需要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民主的制度,公民的教育,权利的落实,尊严的提升。
只有在一个民主、平权、均富的公民社会,每个人才会养成一种自尊、自爱和自律的主人翁精神,才会以影响了或冒犯了他人而感到羞耻。
我曾经提出过“两个台湾”的说法:一个是报纸媒体的那个喧嚣躁动的台湾,一个是现实生活中可触可感的文明祥和的台湾。一个动,一个静;一个俗,一个雅;一个喋喋不休让人厌烦,一个温文尔雅让人尊敬。
我碰到了太多的“台湾好人”,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餐馆服务员,无论是书店店员,还是铁路乘警,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出租车司机,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水果摊小贩,……他们都向我展示了友善和教养。
在一个你向他求助,他还要跟你说“谢谢”;他为你服务,还要说一声“不好意思”;你不小心踩了他的脚,他还会真诚地跟你说“对不起”的地方,你还能说什么呢?
反过来,我倒成了缺乏教养的人。那天跟宝善先生去看戏,一进剧场,我看看还没有观众,就拿出相机,冲着舞台布景拍了一张照片,以作纪念。可是,闪光灯一闪,马上就听到工作人员礼貌地提醒我:“对不起,这里不能拍照。”
我连忙道歉,收起了相机,心里真是备感羞愧。
到一个地方就拍照,差不多成了我们大陆人的“恶习”。我们常常忘记了,有时候这样的举动会影响到别人,甚至会触犯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
好在我还能够入乡随俗,见贤思齐。第二天,我们去逛故宫博物院,看着那么多奇珍异宝,真是大开眼界,但自始至终,我的相机就老老实实待在书包里。
所以,当有人在为台湾民主忧心忡忡的时候,我却愿意乐观其成。别的不说,一个在议会上“让皮鞋飞”的社会,总胜过在生活中“让子弹飞”的社会。
中国有句老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在我看来,政党政治就是鹬蚌相争,公民就是渔翁,你们斗得越厉害,狐狸尾巴、猴子屁股露得越多,民众的眼睛就会越亮,权利就会越多,生活就会越好。
说到底,公民才是真正的主人,执政者不过是公民“雇佣”的“打工仔”。你可以享受荣耀,但你必须要为大家服务。你要是不乖,你的位子就不保,因为民众的手中有选票!
小小一张选票,不也是一个最微小的“细节”么?但就是这张选票,可以让政客们对你点头哈腰,笑脸相迎,鞠躬尽瘁,下台后已。
一张选票带给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远远超过无数张很可能马上就会贬值的股票和钞票!
古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我看来,这些很有普世价值的古老政治智慧只有在公民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从这个角度上说,本文所写的那些“细节”反而显得不重要了,因为只有公民真正成为主人的社会,人们才会设计出那些具体而微的“细节”,让大家心平气和地去遵守,去维护,从而使每个公民都真正成为有教养的人。
一句话,没有权利就没有尊严,没有尊严也就没有教养。反之亦然。
2011年4月18-19日写于东华大学寿丰校区研究室
舊 2012-10-08, 05:27 PM #2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iaosh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