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aniceperson
當初的飛羚101是撐了多久?
什麼原因玩不下去?
|
幾個大原因
早期是因為國內相關供應鏈都還不成熟,品質奇差,組裝到一半要手工修磨的狀況司空見慣
公差大,爆玻璃也是常見的問題
再來是其完全使用日產的底盤與引擎,只有改過外觀,當然,這是沒經過授權得,所以之後被日產整得很慘
最致命的一擊是其參考的日產原型本來就有車體中段強度上的問題,所以攔腰撞斷的事故狀況也是不只一件
所以日後精兵雖然以改良得差不多,但就沒有人買了
至於前有人覺得Luxgen不夠安全,但基本上國產車裡車體強度與安全配備上它不會後段或一般得中庸而已,我認為目前已知的SUV.MPV撞擊事故裡結果已經說明得很清楚了
而所謂得保護傘,全國產車都是政策下得保護範圍,獨罵Luxgen並不公平
現今進口車關稅已相當程度幅度降低,但進口車價並未明顯按降低稅率而變更,這說明了就算沒保護傘,進口車價也不見的會便宜到哪去
另外在2000年左右各大國產車廠都有成立各自的實驗室準備搶亞太地區的車體設計甚至更大規模得結構設計範圍得野心
但自從大陸車市崛起後,大多這些實驗室都已經式微或只剩形式上得存在,少數僅存有實質繼續開發得幾乎只剩
中華(對日本三菱受權車型得外觀.內裝大部變更的權利)以及自有車型開發(與華創車電配合)
YL(日產亞洲海外台灣據點,負責泰國.大陸.台灣或其他國家車型內外觀設計的權利,不過目前因L廠掛牌,日產已大幅收回對此據點得投入資源與預算)
和泰(內裝與外部細~一般部位局部調整權利)
福特六和的狀況我不太清楚,但從現有產品線來看,授權範圍也是極有限
以及裕隆集團自有得 華創車電
因為一般原廠授權的代理組裝廠不需要自有技術發展(授權範圍不夠深),所以也少碰得到國科會專案或其他產學合作案,自然也就沒有辦法拿相關補助,而這些專案發展很多是國內所有車輛生產廠(包含電動車.ATV等等)都有需要得相關技術,不應該一竿子打翻全船認為這是獨厚某廠得作法
像中鋼得超高張力綱技術也是因為包括車廠及其他的需求才規畫發展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