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moneyball
BENQ : 應該說它從來沒有證明過它有靠品牌事業獲利的能力和記錄,它品牌事業的虧損向來靠代工事業去支撐,這應該是眾所週知的. 雖然我也很希望它成功,但是說它是台灣搞品牌企業一個失敗的典範應該是不會引起太多爭議的.
Acer : 在搞品牌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虧損的,少數賺錢的幾年剛好是公認蘭奇這個傭兵功勞最大的時候,自從蘭奇離開後至今,持續虧損,市占率持續下跌,何時轉虧為盈,連王振堂都不敢保證
把 BENQ 和 Acer 這兩家本業從來無法穩定獲利的虧損公司 拿來和 中鋼,台積電這兩家長期穩定獲利的績優企業比較其實是不太合適的 (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了解一下他們損益表上的長期 EPS 記錄)
把 Acer 和 BENQ 根據他們多年EPS 記錄而稱呼它們是虧損企業,搞品牌失敗的代表應該是合理的.
至於代工的技術門檻問題,我只問一個問題 : 同樣搞代工,台積電的毛利率高出鴻海的代工毛利率何止數倍, 原因是甚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