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引用:
作者NONOPIG
也別把賣延伸性商品的人想得多無良,
他們都有做出規避風險的系統,大部分的風險都在他們的預料中,
風險也確實被分散,
但「系統風險」無可避免,極端狀況還是會中招,
假設一個狀況(隨便舉例):
今天我拿100元,冒著5%的系統風險(無可規避),有可能獲得5%的利潤賺得5元,5%的風險會賠掉5元.
精算師用公式透過一些手段,
讓風險變成1%,賺取5%的利潤,1%的風險會賠掉25元,
期望值是一樣的,從5%賠錢的機率變成只有1%的機會賠錢,風險降了4倍,
但只要發生就會賠掉25元.(一口氣損失25%)
覺得這樣如何?
這是同一個方案,延伸性商品基本上就在做這種行為.
會設計這些延伸性商品都是為了賺錢,讓投資人賺錢,也幫自己賺錢,
但遇到極端狀況,跳樓的情況還是相當高.
模型太過複雜,投資人搞不懂也正常,都是涉及各投資公司的機密
(被對手摸清就會被狙擊),
賣商品的人不會也不用解釋,投資人根本...
|
大大講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理論上設計的用意,我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我自己是比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我提一下我的理論 :
今天我假如設計一檔債劵,連結擔保的標的是單一房屋貸款債權,那潛在投資人在評估這檔債劵的倒帳風險機率,合理貸款利率,房屋假如拍賣可能回收之金額,---等決定這檔債劵應該提供投資人多少利率才合理的決定性定價因素時,投資人只要做了該做的調查工夫,大概得到的評價不會相差太多(這部分應該就是一般銀行在提供房屋貸款前的一般調查程序).
但是假如今天我把一檔債劵連結的標的增加到幾百棟房屋貸款債權,而這些債權每個個案的狀況不同(屋主所得,所得穩定度,房屋地點,屋主信用記錄,--等都不同),那你評估的工作是不是就變得非常,非常複雜了呢?( 當然我也可以把這樣的連結方式美其名稱為分散風險,因為每個債權風險狀況不同),那我假如再進一步把不同檔債劵之間的連結標的分別拆開,再重新結合包裝成另一檔新債劵呢? 在這種複雜無比的層層包裝(美其名為金融工程)之下,你要如何去評估這檔新債劵的風險與合理利率?( 當然我還是可以把這樣複雜的重組包裝解釋成是為了分散風險 ),在投資人無法評估的狀況下(應該說複雜到連信評機構如 S&P , Moody's 都無法評估 ), 那我這個債劵設計者是不是在債劵評等,債劵合理利息,--等都有很大的操縱空間了呢? 可以說根本沒有人能夠評估我的利潤空間有多大了,這樣的生意真是太棒了.
以上純為我個人以小人之心推論出來的陰謀論狂想,假如有內行者認為純屬外行人看法,一笑置之即可,不要罵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