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Ivanshan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134
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網站專欄Inside Movies的記者,前幾個月訪問了異形奇花(Little Shop of Horror)的導演法蘭克歐茲(Frank Oz),在這篇長達三頁的訪問全文中,前兩頁的主題都是異形奇花。而在專訪的開場白,記者提到歐茲除了擔任導演以外,還有相當多的配音工作。記者提到,對於美國觀眾來說,布偶秀(The Muppet Show)中的主要人物豬小姐(Miss Piggy),以及包括Fozzie Bear在內的一些角色,歐茲都曾負責配音,以及在幕後操控這些布偶的動作。而對於星際大戰(Star Wars)的粉絲來說,歐茲是尤達大師(Yoda),歐茲不但為尤達在幕後代言,同時還要負責操控尤達布偶的動作。而對於音樂劇的愛好者,當然就是異形奇花的電影版。以下是娛樂週刊專訪關於異形奇花的部份,EW代表記者。而對於不希望看到與劇情有關內容的朋友,以下的訪問內容牽涉相當多的劇情,尤其是即將在10月發行的導演版藍光書中,重新接回去、長逾20分鐘的原始結尾,是否繼續看下去請自行斟酌。

EW:是什麼原因吸引你來到這個可能拍成電影的計劃?

歐茲:一開始是大衛葛芬(David Geffen)找我拍這部電影,我讀了劇本之後,去外百老匯劇院看音樂劇版本,然後我拒絕了,因為我想不到一個方式把這個劇本拍成電影。幾個星期之後,我在多倫多工作時想到一個大概可以切入的電影角度(cinematic aspect),然後我接受了執導電影版的工作。原來的劇本仍然相當地受到音樂劇版的限制(stage-bound),所以我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重寫整個劇本,不是重寫任何主要對白,只是重組(restructuring)原來的劇本,拿掉了一些歌曲,再放進一些歌曲。葛芬與霍華艾許曼(Howard Ashman,本片編劇以及所有音樂的作詞者)喜歡我改寫的劇本,然後我才開始研究外百老匯的音樂劇版本。我對於艾許曼如何建構(constructed)這齣音樂劇作了很多研究,然後我為了電影重新建構整個改編版本。

EW:我喜歡這齣音樂劇的原因,其實是Ellen Greene,她是原始音樂劇版中飾演奧黛莉(Audrey)的演員。很少有音樂劇版的女主角,有機會再演出電影版的女主角(窈窕淑女是最好的例子)。為了爭取Greene演出奧黛莉一角,幕後是否引發爭議,當時有傳聞指出這個角色曾邀請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以及辛帝露波(Cyndi Lauper),傳聞是真的嗎?

歐茲:沒錯,這是真的。我不確定關於史翠珊傳聞的部份,我不確定是否曾向她提出邀請,但我知道葛芬要一個大明星加入。Greene是音樂劇版的演員之一,我認為她表現的很好,在電影版也會有很棒的表現。所以,葛芬允許我為她拍攝試鏡帶,由她與男主角雷克莫倫尼(Rick Moranis)一起試鏡。莫倫尼當時人在洛杉磯,而他當時已經確定是飾演男主角西莫(Seymour)的人選。葛芬看了試鏡帶後終於同意,我非常高興她可以飾演電影版的奧黛莉。她的表現非常精彩,我完全無法想像其他人來飾演奧黛莉,她在外百老匯演這個角色已經演了四年。

EW:本片成為Cult片傳奇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那段「精心製作『但遺失』的23分鐘結尾(elaborate "lost" 23-minute ending)」,那段結尾保留了音樂劇版故事的結局-兩個主角死亡,奧黛莉二號(也就是異形奇花)統治世界,而這個結尾包含了驚人的城市被巨大怪物植物蹂躪的片段。但是這些片段最終被全部剪掉,是因為試片時的觀眾反應不佳所致?

歐茲:你的說法可以說是輕描淡寫(mildly)!讓我從頭說起,艾許曼與我到葛芬的辦公室,我們希望保留原來的結尾,但是葛芬一度反對,最後還是支持我們的看法。電影拍完兩年後,我們到聖荷西(San Jose)做第一次的試片(first preview),當時大家都很興奮。我想這可能是華納當時拍過最貴的一部電影(根據IMDB的資料,本片拍攝成本高達2500萬美元,以將近30年前的標準看來的確很貴,同樣於1986年上片的異形2拍攝成本約1800萬美元)。試片時,觀眾對每一首歌都反應熱烈,他們鼓掌表示他們喜愛這些歌舞片段,觀眾的反應棒極了,「直到我們殺了兩個主角(until we killed our two leads)」。當時,整間戲院變成冰箱,一個冷凍庫(an ice box)。試片反應糟透了,觀眾恨死我們,因為兩位主角被我們殺了。試片反應最起碼需要55%的推薦(recommend)才可以上片,我們只拿到13%。

EW:哇!(記者反應顯然相當驚訝,但歐茲還沒講完)

歐茲:這完全是一場大災難。在聖荷西的試片後,我提議到洛杉磯再舉行一次試片,看看是否會有不同的反應。葛芬表示支持,然後我們就移師洛城,結果得到差不多是一樣的反應-大概是16%左右的推薦度。艾許曼和我知道我們必須把這個結尾拿掉,然後製作一個快樂結局(happy ending),或是一個讓人滿意的結局。我們並不想這麼做,但是我們諒解電影公司無法發行原來的版本,而且是試片反應如此差的版本。(接下來歐茲提到原始結尾是黑白片的原因)試片時的原始版本是彩色的,在洛城的試片決定了原始結尾的命運後,我們把原始的結尾帶子扯下來(原文使用的是ripped apart,想必他們當時在極度沮喪下,將原始結尾的帶子硬扯下來),然後將重新拍攝的快樂結局接上去。此時,彩色版本原始結尾的帶子就沒有了,只留下一份黑白版的副本(dupe,也就是duplicate)。我不確定當時為何會製作副本,但我們做了而那是唯一還留下來的原始結尾,因為已經沒有彩色版本的原始結尾了。

EW:你與艾許曼想到的這個新結局,你感到滿意嗎?我注意到你讓這株植物留下一條活路,似乎暗示它最後仍然會製造麻煩。這樣的方式你滿意嗎?

歐茲:我們必須用這樣的方式來作,而觀眾還是可以滿意。但這樣做我們兩個都很不滿意,因為我們不能做我們想做的。所以在創意上,不,我們都不滿意,而且對這個故事也不是忠實的表現方式。但我們同樣也很了解現實,如果仍然使用原來的結尾,電影公司就無法發行這部電影

EW:對於觀眾如此喜愛她的角色,Greene是否感到驕傲?

歐茲:我從來沒有與Greene談過這點。但你知道,我們學到了教訓,當那株植物在音樂劇的舞台上殺了男女主角,男女主角仍會在結束後出來向觀眾謝幕,而電影版結束時他們不需要出來謝幕,劇場觀眾則知道飾演男女主角的演員還活得好好的。

接下來的兩個問題與1998年發行的DVD版有關,問題的焦點就在華納想要發行DVD,所以打了電話給歐茲詢問他手上是否有原始版本的結尾,歐茲表示他手上只有黑白版本,並告知已經沒有彩色版本存在。華納拿到歐茲手上的黑白版本後,將這個原始結尾當作DVD的特別收錄(bonus feature)中的一項。然後歐茲接到葛芬的電話,詢問他為何這麼做,然後葛芬說他有彩色版的原始結尾,要求華納將剛發行不久的DVD召回。結果後來發現,葛芬也沒有彩色版本的原始結尾,他是製片所以他以為會在辦公室或是片廠的某個地方找到,歐茲猜想葛芬雖然身為製片,但並不了解後製的部份流程因而誤判,但他想要把事情做好。葛芬介入召回事件後來大概是不了了之,但由EW記者提問內容可以發現,華納召回DVD後再版發行的版本,已經把原始結尾拿掉了,因而導致有原始版本的第一版DVD在市場上有不少人在找,而多年來也有不少關於原始結尾的討論。娛樂週刊另外一則報導提到,收錄有原始結尾的首版DVD,在eBay曾經開出122美元的收購高價。而即將發行的藍光書版本,導演版的原始結尾不但重新進行數位修復,更重新恢復為原來的彩色版本。

接下來的兩個問題提到傳聞今年萬聖節,接回原始版本結尾的電影版將重新上片,EW記者詢問歐茲是否參與,以及再度向歐茲確認,是否真的已經沒有彩色版本的原始結尾。歐茲表示他沒有聽說,電影公司只有打電話告知,但沒有要他參與,但仍很高興觀眾可以有機會看到原始版本的結尾。EW這個訪問是5月中旬刊出,6月下旬華納就宣佈要發行藍光書版本,會同時收錄戲院版,以及重新數位修復並彩色化的導演版,將原始版本的結尾重新接回去,藍光書版本的特別收錄也提到歐茲的名字,歐茲有可能被請去參與製作,也許會錄製講評音軌。

EW:雖然工作用拷貝(work print)看起來仍很粗糙,但是奧黛莉二號(異形奇花)撒野的片段在視覺上看起來仍然很了不起。

歐茲:這都是用模型製作來拍攝(007電影使用模型來拍攝大場面的次數相當頻繁,也相當成功),Richard Conway負責製作了所有的模型,像是橋樑、建築,以及好幾株奧黛莉二號。這全部都是用老式(old-fashioned)手法,在桌面上進行拍攝(歐茲雖然沒有說明細節,但相信這個部份的拍攝方式類似停格動畫的手法)。令人難過的是,所有這些表現傑出的片段都被剪掉了,世人大多都看不到(除了看過試片以及擁有首版DVD的幸運兒)。這些片段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製作,Conway建造並拍攝了所有場景,真的是很了不起(extraordinary)。我推測如果現在拍攝,一定會使用電腦動畫(歐茲的用語是digital)。

EW:看到男女主角死亡的刪剪片段,在那段戲中既要表現出幽默又要表現出感傷的戲劇效果,作為導演是否對於要在兩者之間求得平衡而感到困難,你會認為那是一大挑戰,或者你當時就只是很自然地盡全力去做?

歐茲:沒錯,的確是一大挑戰,這也是一開始我立刻拒絕當導演的原因之一。這是一齣包含14首歌曲的正統、相當純正的音樂劇。它是一部大製作並包含許多大型特效與一株大型植物,然後還包括了喜劇元素與客串演員。我根本無法想像,所以我一開始就拒絕,因為我還找不出用電影手法表現它的方式。讓我開始想到可以拍成電影版的原因,是那三個女孩-三個以歌舞方式來負責旁白、介紹故事背景,以及串場的女歌手,在舞台上她們進出牙醫診所與花店(看過電影版的朋友應該知道後者是主場景,前者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場景),我突然理解到我可以用電影手法,讓她們在電影的各個場景中到處出現。我可以讓她們出現在消防梯上,我可以讓她們出現在下雨的片段又不用讓她們淋到一滴雨,我可以讓她們更迷人。這個想法開啟了我執導電影版的可能性。一旦這個想法開始進行,然後我可以將所有不同的元素組合在一起,而且感到非常合宜。

EW:有幾張照片顯示,男主角西莫似乎有一場夢境的戲,在那場戲中,他在幾根柱子之間奔跑,身邊霧氣繚繞,但這場戲並沒有出現在電影版,這場戲是否有拍攝並且仍然存在?

歐茲:這個問題很有趣。你是第一個問我這個問題的人。那段戲很早就被剪掉了。我都不知道你是如何得知的,我的天啊!我已經完全忘掉這個!我不知道那段戲在哪裡。我剪掉那場戲是因為我覺得它沒有功用,在聖荷西的試片前就已經剪掉了。那是正確的選擇,所以我根本不知道那段戲怎麼了。它對整部電影沒有任何價值。

EW這篇專訪第三頁的部份,記者提了六個問題,前三個是關於正在華納發展中的重拍版,後三個則是關於布偶歷險記(The Muppets,2011)的問題,由於與本片沒有直接關係,這裡就不提了。

EW專訪的第二頁有一張照片,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更加巨大的異形奇花現身在都市的高架鐵路後方,異形奇花的後方則是都市內的高樓建築,雖然只是一張劇照,卻呈現出類似庫斯拉肆虐紐約大都會的視覺效果。而台灣發行三區DVD的特別收錄,在NG片段中也可以看到幾秒鐘的類似畫面,雖然歐茲的講評在那段畫面中僅提到是「工作人員只是好玩(Crew just having fun.)」,但現在看來顯然工作人員並不只是好玩而已,因為當時真的有拍攝相關畫面。NG畫面裡超巨大的異形奇花,出現在類似紐約的高樓大廈間的畫面,與庫斯拉(Godzilla)肆虐紐約的畫面很像,相信不是CG拍攝的異形奇花在數位修復後的畫質,應該會遠勝於使用CG拍攝的庫斯拉,以及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的類似畫面。

歐茲較知名的導演作品,除了異形奇花之外,還有超完美告別(Death at a Funeral,2007)、超完美嬌妻(The Stepford Wives,2004)、鬼計神偷(The Score,2001)、大製騙家(Bowfinger,1999)、新郎向後跑(In & Out,1997)、一屋半妻(House Sitter,1992)、騙徒糗事多(Dirty Rotten Scoundrels,1988)、魔水晶(The Dark Crystal,1982)等片,可以看出這些作品以喜劇片居多。

以下是娛樂週刊專訪全文的網路連結,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前往閱讀。

http://insidemovies.ew.com/2012/05/...hop-of-horrors/
舊 2012-09-01, 12:40 PM #1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Ivansha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