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艾克萊爾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叫"戰爭看的是數量"不知道來源是何處?
但它很明白得說明了當質得差距不夠大時,量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之一(另一個是後勤支援)
,質高經不起戰損也沒辦法源源不絕替補得話(越現代化得武裝越有無法快速完修的趨勢),是沒有一波波主動出擊得實力得
現在的日本口袋也是很緊,長年以來堅持國產化導致的超高單價,從這幾年得採購清單上常常可見灑了大錢但只有出個位數的採買數量可見一般
基本上中國大陸周圍的國家都逐漸變成局地固守得調整態勢了
|
如果是指陸軍陸戰, 那中國附近的國家基本上都只能以守為先...
但若是海空戰, 渡海爭奪制海權, 那中國就只能在有陸基飛機掩護的地盤上戰鬥...
偏偏日本本土, 甚至釣魚台都在中國絕大部份海空軍作戰半徑外...
中國的先進武器數量可能比日本還少, 同樣經不起消耗... 耗完了難道就登陸船開上去?
中國只要取得不了制空權, 又不可能發揮陸軍優勢的海空作戰,就沒有可能獲得最後勝利..
要打消耗戰, 也要看你"打不打得到"啊?! 中國海空軍能到日本領海附近的就是那
一兩百架飛機及幾十艘船艦, 哪來什麼優勢? 中國又沒有馬上大開生產線的準備.
(你有這動作大家也會跟進! 你要幹啥全世界都會知道!) 消耗不是說說就好!
高素質的士兵及這些先進武器的操作戰士, 不是隨便說補就補...
日本是不願意也沒必要把錢都砸在武器身上, 老大在背後, 何必?
再者日本也不再進行稱霸稱雄的戰略, 為什麼要像中國一樣打腫臉充胖子?
嚴格來講, 日本只需要擋住中國第一擊, 拖住中國,中國脆弱的海空軍根本保護不了
海上補給線... 最後一定失敗收場! 因為老美怎可能讓中國取得日本本土?
現代戰爭裡, 失去海空優勢, 又保不住補給線的海島登陸戰, 連最粗淺的學者都可以判
斷它的勝負了...
中國失敗後的後果很嚴重... 會有嚴重的政治骨牌效應...
只要腦袋清醒的領導人或是軍方, 都還不至於認識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