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weirock
你確定
德國有些路段是有設公車專用道的
而且還是設在路中間上~印像中呆北之前好像也學這招~不過被罵翻了~
http://i.imgur.com/MaNcr.jpg
另外~你口中的世界各國是指哪些國家~
總不是又拿歐美那些機車很少的國家來比吧~這種比法已經比很多次了不是嗎~
東南亞國家跟我們一樣~機車一大堆~人家也是設機慢車道~要與汽車做一定程度的分流耶~
如泰國、馬來西亞~
而德國的高速公路好像是限制150cc以下的機車不能上
|
歐美還有路面電車哩,巴西的公車專用道更是完全專用,跟軌道車輛幾乎無異。(你照片中的那部公車,有好幾節的長度)
大眾運輸工具有專屬的車道使用權,是為了避免困在私家車陣中,如果有錢的話還可以用軌道平交道,更有錢的話就全程高架地下化。
台北市的公車專用道,有的行之有年,有的倉卒執行被罵後又改,你有去研究彼此的差異嗎?
歐美日機動車輛路全都一樣,這概念可是一開始就有的,而不是一開始四輪車佔路面比例多少,兩輪車佔比例多少而決定的,他們當初考慮的是獸力車與機動車輛衝突的問題。
而且歐洲地中海區都會,機車的密度一樣很高,也沒因此限制機車路權。
至於小客車上高速公路的問題,台灣以前800cc以下依法也是不能上的,後來Smart進口前才突然修法的。
另外真要做到機車分流,就要像高雄那樣作,用分隔島分開機車與自小客,自小客在內側車道等右轉燈亮起才能右轉。
但那樣設計內側車道至少要有三線,右轉/直行/左轉各一線,直行綠燈亮起時,內側只有直行車道在動,右轉車道跟左轉車道完全靜止。外側機車道全部直行/兩段式左轉/右轉,沒有跟自小客混流,這才叫真正的機車分流。
台北市根本就是混流,只要有路線同時交錯就是混流。
平面交通最危險的就是路****錯,所以提早混流提早變換車道反而更安全。(這是在沒有辦法設計專用車道的情況下,比較安全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