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QUOTE=hawkwon]在台灣的說法是 相聲大師吳兆南發明的..QUOTE]
這可能要先區分一點是,回民喜歡將羊肉切碎然後用串燒方式在火炭上烤,北京街邊的燒烤就是如此。
串肉的鐵棍子粗細約跟竹籤相近,長度約20公分以內甚至更短,類似日式串燒在火爐用炭火燒烤。
不過漢人學回民燒烤牛羊肉的製作鐵架子就更長更粗,往往在大爐子上燒很多炭,等炭火變成文火(小火)才把肉放上去,
那根鐵架子與鋤頭差不多粗(甚至可以烤整隻小綿羊),長度至少兩公尺,上頭裹了很多肉,烤熟了就拿到砧板上把肉刮下來一次可賣給很多客人。
美食家唐魯孫先生是清末出生的清朝皇室後裔,民國六十多年他寫的許多美食札記都談到回民燒烤與漢人的差異。
至於吳兆南先生做的其實不是烤肉而是炒肉,不同的是吳兆南發明的是半自助式,自己選肉選佐料。
我在山西看到的是長型燒烤台(像現代鐵板燒),自己選肉告訴廚師要什麼要幾斤(西北人食量大,吃麵、吃肉的單位用斤計算),
口味只要告訴廚師要辣酸甜等等,廚師會決定佐料份量。
我倒覺得山西的吃法比較站在專業考量,因為你選的肉份量可能因為你加的調料不夠而吃起來不好吃。
以前讀書時台南就有吳兆南發明的蒙古烤肉,也是大鐵盤下頭有瓦斯加熱,但肉菜佐料自己添加,送給廚師後他幫你炒熟。
也因為份量自己選擇,我同學常常吃了不好吃被老闆罵,因為那家店是一人150元吃到飽,很多年輕學生往往吃不下被老闆白眼。
至於山西的炒肉店我的確看過招牌寫著光緒年間創立,如果有假,當地民眾不會不知道。
我倒認為這種炒肉或烤肉的原始構想可能更早,或許明朝或更早之前就有北方人發明,後來的人只是改良沿用而已。
補充一下,如果您看過廣東式的烤乳豬就會知道,那也是用個長鐵架子串起乳豬在高溫炭火上烤,
泰國、菲律賓的烤乳豬型態跟廣東、潮汕的幾乎一樣,只是有的塗油有的塗蜂蜜,
這樣的邏輯實際上是鄭和下南洋後有些水手沒回大陸在南洋定居,而把家鄉的美味傳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