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TanLittleJohn
應該不是,在清朝山西就有類似的大鐵圓盤烤肉,下頭用炭火加熱,廚師把片薄的肉往圓盤上炒,也許當初是西北方面的移民傳到台灣的。
好幾年前曾在山西大同讓朋友招待過,該店號稱自清末創店至今,但不是採用大圓盤,而是像鐵板燒長長的平台在炒肉。
肉的種類比台灣更多,豬牛羊鹿肉都有,當地回民不吃豬就在另一個炒台上炒肉加佐料。
|
在台灣的說法是 相聲大師吳兆南發明的,吳兆南與幾個退休老兵在螢橋(現在的中正橋)旁、同安街底,創立「烤肉香」,是台灣蒙古烤肉的發源地。他手繪大烤盤,請工匠打造一個直徑約雙手張開長度的圓鐵盤,這項創舉濫觴了蒙古烤肉的烹具。此外,也多元化肉品、配料和醬料,牛、羊、雞、豬、鹿、羊肉閱兵般陳列在菜檯上,供食客自取;再自選蔬菜,淋上醬油、麻油、大蒜、辣椒、檸檬汁、鳳梨等十餘種配料,從此開啟了「蒙古烤肉」元年.
那是1951年。吳兆南接受訪談時追憶,蒙古烤肉的確是他的創作:起初在淡水河邊螢橋旁開茶棚,賣烤肉營生,本想立號「北京烤肉」,唯恐聽起來像匪諜;叫「北平」也不妥,乾脆起名「蒙古」,離北京愈遠愈安全
剛開始,每種肉都賣三塊錢,論盤計價,結果沒人上門,乾脆改成一美元(約當時新台幣三十四元)吃到飽,一舉打開台北烤肉市場,也成為最早的一價吃到飽餐廳。
鼎盛時,達官顯要、外國使節多上門訪食,河堤旁停滿各式禮車,食客走過草地間的石階,月色下波光旁大啖烤肉;他們還養一隻狗叫「哈利」,負責叼著燈籠,領客人入席。後來第一飯店徐三老闆,請他移至飯店頂樓開業,那是當時全台最高的大樓,高十層,由明星李麗華剪綵,一開張就火紅,深夜更有人盛裝打扮,搭電梯上樓看夜景,還成為觀光手冊上的台北景點。
文見此
這是食家焦桐先生「台灣肚皮」書中轉載聯合報的報導
聯合報報導
小約翰兄所言說不定是那位山西老店從台灣這學過去的,或者就是鐵板燒.因為實在沒有印象有文獻資料提過山西有流傳這種作法,當然有可能是小弟見識不足,小約翰兄要不要加以補充為所謂蒙古烤肉的歷史留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