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滿人男性的傳統髮型是把前顱、兩鬢的頭髮全部剃光,僅後顱留下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這在多本書中都有記載。如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朝鮮使臣申忠一路過赫圖阿拉,在《建州紀程圖記》一書中詳載:「女真習俗都剃髮,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鬍鬚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1644年,日本商人竹內藤因海難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韃靼漂流記》,載:「他們的人都剃頭,把頭頂上的頭髮留下來,分成三綹編成辮子。他們男子把唇上的鬍鬚留下來,把下面的剃掉。無論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樣。」[36]海外散人著《榕城紀聞》:「剃髮,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
值得注意的是,滿洲統治者在頒布剃髮令時所要求的剃髮標準,並非現今人們在電視清裝戲中常常看到的只剃半個頭的樣式,史實是把頭髮全部剃光,只留銅錢面積大小的一片頭髮。那種只剃前半部分頭髮的髮型到清末清廷衰弱後才慢慢出現,而那種髮型如果放到清初則是死罪。因為清初推行剃髮易服時規定「剃髮不如式者亦斬」,即使剃了頭髮,但剃的頭髮太少,留的頭髮太多,仍要斬首。順治四年,滸墅關民丁泉就因為剃髮不夠多而被殺,他的家人、鄰居、當地官員也都受牽連獲罪。[37]當時的男子不得不「五天一打辮,十天一剃頭」。[38]
故而,清初時髮型普遍為金錢鼠尾式。清中葉後,出現了留髮越來越多的趨勢,如日本《清俗紀聞》一書,其中《冠禮》卷的繪畫中,一側背站立的教書先生頭頂蓄髮,編一長辮垂於後背,其長度已達腰部,辮尾有髮帶繫結,其中蓄髮部分從清初的一個銅錢大增加到了四五個銅錢大,但仍然遠少於清末及現在清裝劇留半頭的髮型。
1793年訪問中國的英國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Willian Alexander的畫稿,注意圖中後排左起第三人的髮辮。
根據1793年訪問中國的英國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的寫實畫稿,可知遲至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時,清人所留頭髮仍然極細極少,與現今清裝戲中的髮型不同。
轉自wik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