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很多小吃都是第一代研發出來的,高湯怎麼熬、在來米要用幾年陳米怎麼磨都是他們辛苦想出來的。
第二三代只會照抄或者偷懶變更配方,自然味道越差越遠。
以虱目魚粥、湯之類的東西都要用到魚骨高湯,現在有的反而用增味的魚粉提味。湯是變得更清澈,但鮮味都是人工的。
以前朋友家裡開虱目魚小攤,他老爸一桶高湯要熬兩天才能拿出去用,到了他哥哥接手,當天晚上熬,明天就拿去用,味道差得很遠。
回到口味的正題,北部要吃到新鮮的魚腸要仔細找,因為雲林以南能吃到的虱目魚幾乎都是當天半夜捕上來然後你一早或中午就吃得到。
但中北部吃到的都是昨天夜裡捕來然後用半天以上的時間冷藏送到北部,所以鮮度沒那麼好。
而且南部有一些人專門幫人家殺魚剖肚(也有店家自己殺),虱目魚肚要吃到魚刺根本不可能。
以前在台北東門市場附近就吃過沒剖乾淨帶有魚刺的魚肚,我問店家,店家還回我說:魚哪會沒有刺
在台北住的那段時間由於住家可以開伙我就去市場買虱目魚,結果附近並不容易找到剖好的魚肚、魚頭,找到了個體也偏小。
後來問一位家裡在七股做虱目魚塭的同學才知道,個體大比較肥的都被中盤批走賣給南部店家了。
*當天處理的新鮮魚腸完全沒有腥臭味,但是經過一兩夜之後才烹調的魚腸腥味機率比較高,
這也是銷往大陸的虱目魚幾乎都是處理好的魚肚、魚頭而少有內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