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懂戰爭的人知不知道
當年六堆客家聯軍 這種作戰方法的細節嗎
我對戰爭不熟
不過感覺很屌
這種用原始武器 戰術得宜 竟然可以和日本帝國陸軍周旋那麼久
對岸清國可是幾乎未戰先潰散
當年乙未 六堆客家聯軍 好猛!!
------------------------------------------
官網:
http://www.pthg.gov.tw/TownCgt/Index.aspx
屏東縣 長治鄉 六堆客家聯軍抗日紀念公園
【屏東縣 長治鄉 六堆客家聯軍抗日紀念公園】
長治的開拓史,要追溯自 1686 年,火燒庄 (現今長治鄉之長興村) 邱家先賢邱永鎬來台,籌得資金回鄉招集邱、張、羅、黃、廖五姓青年前來香園樹下 (現今長治鄉之香楊村),以此為據點,從事開拓。日治時期長治屬阿猴辦務署 (後改為阿猴廳) 管轄。長興、德協設警察派出所維持治安,並設長興區役場為行政中心。民國 9 年 10 月地方制度更改,將區改為庄,長治隸屬高雄州屏東郡長興庄。民國 34 年國府接收台灣,長興庄改為長興鄉。民國 35 年 5 月行政區調整,改隸屏東市,並且改名為長治區,求其『長治久安』之義。民國 39 年 10 月行政區調整,長治復改為屏東縣轄,改稱為『長治鄉』。
屏東縣長治鄉的長興村,舊名「火燒庄」,位於長治鄉的西部,東鄰崙上村,東南為新潭村,南連潭頭村,西邊隔一條沙蛇溪與屏東市相銜接。火燒庄名來源,一說是在清代時先民到此地開墾大都是男丁,早上出門時常忘記熄滅爐火,導致居住的草寮不時被燒毀,故名之;第二種說法是因「火燒庄之役」-光緖 21 年(1895 年)臺灣割讓給日本後,六堆義勇軍不願投降,起而抗日,日軍以砲擊、放火燒民家,幾乎將整個村莊燒成灰燼而得名,也是相傳最多最普遍的說法。
然查屏東縣屏東市孔子廟〈光緒 3 年租條碑記〉,即有「道光拾弍年,買過鄭家水田壹宗,大小供弍份,在火燒庄三塊厝,價銀肆佰員,帶納業主大租粟叁拾玖石陸斗庄栳。」的記載,也就是說道光 12年就已經有「火燒庄」的存在。前述碑文證明火燒庄名至少在清道光年就已出現,而且不是孤證。另一例證是現存放在屏東市火車站旁的慈鳳宮(媽祖廟)內的【龍溪天上聖母】碑文,應該是有「火燒庄」名最早之文獻記載,該碑石立於清道光 5 年(1825 年),碑文記載:「天上聖母之所以崇奉 祀典者,由來尚矣。我龍邑蒙庥無既,前經設立祀租田,址在火燒庄口;因有水災之患,遂致荒蕪。茲爰集公議,再行捐金,創建祀業,以為恭祝聖誕之資。道光伍年參月□日,首事方公務 ほ立碑。」
由該碑石可知,火燒庄名於清道光 5 年即已存在,應該不是乙未年「火燒庄之役」燒出來的。光緖 21 年(1895 年)滿清甲午戰敗,於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臺民不甘被日本統治,即成立臺灣民主國,六堆居民亦響應投入保台抗日。據臺灣總督府檔案鳯山出張所行政事務「十二月中月報」11月26日記載,日軍南下經過磚仔磘,經下淡水溪,再經阿猴街,攻入火燒庄內,與六堆巨魁邱阿六(第十任六堆大總理邱鳯揚)指揮的庄民展開激烈戰鬥,日軍以山砲攻擊村庄,放火燒民房,進而燒燼老潭頭庄、新潭頭庄、崙上庄、香橼脚(現香楊村)等多處村庄;在火燒庄內戶數約三百餘戶,僅餘四、五戶,死亡人數二百四、五十人。當時日軍即以「火燒庄」記錄戰事地點。由此記錄可知,因火燒庄之役,激烈的戰役,幾乎將整個村庄燒成灰燼,讓它成為名符其實的火燒庄。
為紀念鄉民參加此役之慘烈事蹟,在此庄媽祖廟後活動中心旁的沙蛇溪畔,建「六堆客家聯軍抗日紀念公園」設立抗日紀念碑及烈士祠,讓後人於參觀時追思緬懷,並可看到前監察院長于右任題字:「氣宇河山壯,名爭日月光,煌煌民族史,照耀火燒庄」。公園可以看到精神堡壘標示出「先鋒軍」、「前堆軍」「左堆軍」、「右堆軍」、「後堆軍」、「中堆軍」六支抗日民兵的戰鬥部署位置,顯示當時已經有「兵農合一」、「區域聯防」、「集體安全」的全民國防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