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以下則是本人上週一在其他網站所寫,異星戰場首映週末的北美與海外票房的內容,僅提供參考:
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週五首映票房約981.8萬美元,雖然是週五的日票房冠軍,但卻是本片在北美電影市場唯一的一個票房冠軍,週六票房大約1230.8萬美元,週日票房預估847.7萬美元,首映週末三天收入3060.3萬美元。Box Office Mojo(後面簡稱BOM)的票房新聞提到,本片首映週末票房收入遠遠不如過去五年同檔期上映的電影。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拍攝成本6500萬美元,於2007年3月9日週五首映日收入2810萬美元,首映週末三天收入7088萬美元,北美票房2.1億美元;史前一萬年(10000 B.C.)拍攝成本1.05億美元,於2008年3月7日週五首映日收入1250萬美元,首映週末三天收入3586萬美元,北美票房9478萬美元;守護者(Watchmen)拍攝成本1.3億美元,於2009年3月6日週五首映日收入2451萬美元,首映週末三天收入5521萬美元,北美票房1.07億美元;世界異戰(World Invasion: Battle Los Angeles)拍攝成本7000萬美元,於2011年3月11日週五首映日收入1339萬美元,首映週末三天收入3557萬美元,北美票房8355萬美元。而這些電影都只有2D版,本片則同時有IMAX 3D與一般3D版上映。而如果和迪士尼去年成本與行銷經費規模差不多、也同時有IMAX 3D與一般3D版放映的神鬼奇航:幽靈海(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 Stranger Tides,後面簡稱神鬼4)相比,神鬼4拍攝成本2.5億美元(外加北美行銷費用約2億美元),週五首映日收入3486萬美元,首映週末三天收入9015萬美元,北美票房2.41億美元,本片在北美的票房能有神鬼4的一半大概就可以偷笑了。
接下來看本片的海外票房,根據迪士尼提供的資料,本片上週末在海外51個地區總共收入7060萬美元,是海外市場的票房冠軍,表現比北美好一些,全球票房1.01億美元。BOM的新聞提到,這些地區已經包括了所有主要市場,除了中國(Deadline新聞提到3D-crazy China,指中國是屬於3D狂熱地區)與日本以外。BOM特別提到俄國(我想應該是迪士尺特別強調俄國),1750萬美元的首映票房是俄國當地第四高的票房紀錄。亞太地區表現最好的是南韓(390萬美元)與澳洲(340萬美元)。但是在歐洲地區的票房表現,相對來說則是「相當不起眼(fairly unremarkable)」。新聞中提到了法國(380萬美元)、英國(330萬美元)、德國(300萬美元)、西班牙(280萬美元),以及意大利(160萬美元)。拉丁美洲的表現稍微好一些,新聞中提到了墨西哥240萬美元,以及巴西240萬美元,BOM的新聞指出,這些數字沒有一個是大片(blockbuster)應有的票房表現。BOM的新聞認為,雖然中國(3月16日上片)與日本(4月13日上片)還沒有上片,但是從過去的比較來看,本片的海外收入在最好的情況可能可以達到3億美元左右,Deadline的新聞則認為本片最終可能仍然會出現超過一億美元的呆帳(writeoff)。
這裡轉貼本人去年5月中旬所寫的關於神鬼4的海外地區首映週末票房:『雖然在北美地區的表現不算好,但是神鬼4在海外的票房表現超乎預期,而且從海外票房看來,3D對海外觀眾的吸引力,下滑程度比北美地區要小很多。神鬼4從上個星期三開始,即陸續且幾乎是全面性的在海外市場上片。根據BOM的資料,俄國與中國是神鬼4的海外市場表現最佳的兩個地區,分別有2860萬美元與2000萬美元的票房,其他地區也有強勢表現,英國票房1950萬美元、德國1940萬美元、日本1820萬美元、法國1480萬美元、南韓1200萬美元、意大利1150萬美元、澳洲1030萬美元、西班牙1000萬美元、墨西哥980萬美元以及巴西610萬美元。BOM的新聞指出,神鬼4上週在海外票房總計約2.56億美元,比第三集海外首週的2.16億美元票房高出了20%。但是若考慮到第三集只有2D版本,這20%可能並沒有完全反應3D加收票價的影響,也就是說,神鬼4在海外市場的觀眾數目,是比不上口碑較差的第三集。』從這些數字與上一段的本片票房數字相比較可以發現,迪士尼最引以為傲的俄國,其實少了1000多萬美元的收入,歐洲與亞太地區國家的收入則是八位數與七位數的巨大差別,拉丁美洲兩國的差距則是二到三倍。
再回過頭來看北美的3D票房佔有率,本片週五在北美3749家戲院上映,其中有2614個3D放映廳,以及290個IMAX放映廳,3D票房佔有率64%,包括IMAX的16%在內,也就是說一般3D是48%。看起來3D票房佔有率顯著提高了,但是相對於整體票房來說,基本上仍然持續去年暑假檔開始的頹勢,也就是票房愈好的大片,3D票房佔有率愈低;票房愈差的3D電影,3D票房佔有率相對較高;3D的死忠粉絲會在第一時間衝進戲院,其他的觀眾則大多從荷包(也就是指經濟)的角度決定看票價較便宜的2D版。羅雷司首映週末的3D票房佔有率52%,其中包括IMAX 3D的8%在內,也就是說一般3D是44%。神鬼4北美首映收入的3D票房佔有率46%(包括IMAX 3D的9%在內),但首映票房是本片的三倍。反而比較值得注意的是IMAX的票房,The Hollywood Reporter(後面簡稱THR)的報導指出,IMAX雖然只有290個放映廳,但是收入卻佔了約17%,金額超過500萬美元;在本片北美收入排名前10名的放映廳之中,有8個是IMAX放映廳(Of the top 10 screens in the country for the film, eight were IMAX.)。THR的新聞特別提到,IMAX放映廳近來已經成為「宅男粉絲的避難所(a haven for fanboys)」。去年底上映的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後面簡稱MI4),IMAX的票房收入就佔了首映第一週票房的23%,而MI4在北美上映的3448家戲院中,IMAX放映廳只有300個左右,也難怪007第23集空降危機(Skyfall)、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續集...等片都決定要推出IMAX版(後者尚未正式宣佈,但已被拍到拍攝現場出現IMAX攝影機)。
BOM三月票房預測的特稿中指出,過去幾個月美國娛樂記者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本片的成本。BOM的特稿指出,本片至少2.5億美元的製作成本(另外可能還要再加上至少1.5億美元的行銷),或許只對紐約與洛杉磯兩大城市的觀眾有些許吸引力,但對於其他地區的北美觀眾來說,製作成本不太會影響他們對電影的選擇,行銷方式可能反而會有影響。而迪士尼過去幾個月為本片所作的宣傳,幾乎被所有的美國媒體公認是「令人驚訝地壞宣傳(astonishingly bad marketing campaign)」,也讓本片的首映票房幾乎全面被唱衰。上個月舉行的超級盃(Super Bowl)****是有名的貴,迪士尼砸了大錢在超級盃打****,****內容卻是主打強卡特(也就是本片的英文片名)這個名字,好像認為這個名字就可以吸引觀眾買票進場。最近兩個星期的****內容換成了「在星際大戰之前,在阿凡達之前,有強卡特。由製作神鬼奇航的公司帶給您這部電影(Before Star Wars, before Avatar, there was John Carter. From the studio that brought you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一口氣提到三部賣座與口碑都好的強片,卻反而突顯出本片內容的混亂沒有條理(incoherent)。
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後面簡稱EW)報導,本片的週四首映午夜場只收入了50萬美元,華納上週末的低成本電影Project X,週四午夜場都有120萬美元的收入。Deadline新聞最早的版本提到,迪士尼很希望看到3字頭的票房(也就3000萬美元以上),EW也報導了同樣的內容,而迪士尼內部的預估則是2400到3000萬美元,目前看來迪士尼的預測相當準確。而Deadline上個月就有新聞提到,迪士尼之前為本片進行的兩波市調,觀眾的期待度都很差。新聞中甚至提到,迪士尼內部已經有一種論調出來,指本片是前任迪士尼高層Dick Cook所做的決策,聽起來像是電影都還沒有上片,內部已經開始在為卸責找藉口。而Deadline的新聞還提到,本片預訂3月9日上片,而它只有兩個星期的票房衝刺期,因為3月23日另外一部根據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飢餓遊戲就要上片。迪士尼去年也有一個票房災難,去年3月中旬上片的3D電影Mars Needs Moms,拍攝成本1.5億美元,北美票房只有2139萬美元,可能連行銷費用都不夠支付,海外收入更只有1760萬美元,台灣是直接發DVD,好像連藍光都沒有發,更不要提3D版藍光。
而The Hollywood Reporter(後面簡稱THR)的新聞比較務實的指出,本片的票房是否得以收回成本,必須要看海外市場的收入。THR的記者認為,好萊塢的3D大片若在北美地區票房不如預期,通常可以在海外市場獲得彌補。THR特別提到下週末才會上映的中國,以及4月13日才會上片的日本,這兩個地區基本上都是3D電影的大市場。神鬼4北美票房不如預期,但海外票房高達8.02億美元,其中日本就收入了1.08億美元,是該片在海外唯一突破一億美元的地區,中國也有7000萬美元的收入,是該片在海外地區票房的第二名;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Ⅱ(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II)海外票房高達9.47億美元,日本是海外票房最高的地區,收入高達1.24億美元,英國也收入了1.17億美元,是海外唯二票房破一億美元的地區,中國的票房則是6080萬美元,在海外排名第五,德國與法國分居第三、四名;變形金剛3(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在海外地區收入7.71億美元,中國的票房就佔了約二成,高達1.45億美元,是該片唯一一個票房突破一億美元的海外地區。
同樣是因為拍攝皮克斯(Pixar)動畫電影而成功,Brad Bird在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與料理鼠王(Ratatouille)之後,首次拍攝的真人版電影MI4全球票房目前達到6.88億美元,口碑也極佳。拍過海底總動員與瓦力的導演Stanton,本片是他首部執導的真人版電影,目前看來已經成為一場災難。他前幾天對媒體表示,已經為本片續集的劇本努力了六個月,我想他可以停工然後開始思考另外一部電影的題材。而Deadline網站的創辦人兼總編輯Nikki Finkle分析指出本片的主要問題,首先就是迪士尼太縱容皮克斯(Pixar)的人,最主要問題就在傲慢自負(arrogant)的導演Stanton。迪士尼前後幾位高層Dick Cook、Rich Ross以及Bob Iger都先後警告過他,電影故事太忠於Edgar Rice Burroughsh原著Barsoom系列的第一本A Princess of Mars(直譯是一位火星公主)。而美國媒體公認的爛宣傳,也無能解釋本片地球上的戰爭英雄跑到火星上的故事線與角色設定;而劇情中女性觀眾比較會有興趣的愛情故事線,也就是火星公主的部份,宣傳中也從未提及,難怪之前的市調顯示沒有女性觀眾想看。其他電影公司的高層也提到,本片的宣傳也無法吸引非宅男(fanboy)的年輕男性觀眾(younger males who weren't fanboys)。而本片的票房表現一如預期的差,其他電影公司大概都在看迪士尼的笑話,不過環球可能不包括在內。好萊塢已經開始有新的話題,八卦的重點就是本片的男主角泰勒基奇(Taylor Kitsch),他同時也是環球即將上映的大片超級戰艦(Battleship)的男主角之一,而超級戰艦也是耗資2億美元的大片,環球寄望很深,可禁不起任何差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