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arage
的確是擴大機跟喇叭比較重要,但是器材的發揮會受到線材制約.
|
其實我個人覺得 會影響發揮
但是其實有限
好的器材而言 還原度也高 所以系統裡哪裡有瑕疵也容易被不平衡的配置放大
(比如說五十萬的擴大機 三十萬的喇叭 但是用普通的紅白線)
所以在這時候如果有好的線材就可以有好的發揮
這時候會比較明顯感受到不同
但是以一般平價的機器來說 ~ 十萬擴大機 五萬喇叭 (這只是比喻)
一萬五的線跟五千的線 其實差距不見得那麼大
甚至會因為 聽的人的口味偏好 反而覺得五千的線材比較好聽 (因為偏平衡~)
一萬五的線聽起來刮耳 (因為可能是偏解析度 偏重高音的製程)
再外加 聆聽環境很可能會把這部分的不同給消耗掉
(我是不會說優勢 ~ 如果走向不一樣的狀況 ~ 要怎麼說哪條贏? 張飛打岳飛 打得滿天飛)
這時候用家能清楚的講得出來哪條線比較好聽??
我覺得除了很少數的行家之外 真的講得出來的人也不多
除非是在熟悉的環境狀況 不然的話在陌生的環境狀況 其實又增添了變數
所以我在前面會特別講說 用心去處理好環境 以及一些 基本要素 遠比買貴的線來的有效果
至於現在數位時代 很多訊號線 又有高檔 高階的東西出來
我個人是持保守態度 因為數位類比 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
離不開彼此 等哪天我玩到說 三台投影機串連打一個螢幕的時候 我想我就看得出來低階及高階數位線材的差異在哪了
在此之前 我還看不出好壞
以前是類比時代 所以許多東西的設計都是盡可能的要求它能耐用能修理
說到底就是 超規格 以台灣人的喜好來講就是 超足料
現在數位時代 在器材設計製造的時候 可以把以往不確定的範圍因素抓得比以往精確
所以不需要像以往生產的時候一樣 好料猛砸
只需要做到夠規格就夠了 所以現在的機器往往都沒以前得來的重 (這只是一種比喻 ~ 大家懂就好)
如果到一定的時間(五年+) 機器會壞掉 那就更好 對老闆而言可以再多賣新機器出去
所以以往類比時代 換線會好很多這種說法是許多人嘗試的結果
材料的混合比例以及製程 各家都不同 加上環境因素 以及 聽的音樂不同
這些組合出千百萬種不同的結果
現在數位時代把那些模糊地帶給縮的很小了
如果器材有一定水準 給垃圾 放出來的就會是垃圾
換線的必要性 我覺得把器材跟環境玩透了再來嘗試會比較可以感受的到不同點
引用:
作者gluba
好吧.
假設喇叭線材真的很重要!非常有關係!
那麼前端的前級/後級放大線路IC,電莖體,FET,電阻,電容,的接腳,
是不是也要用無癢結莖銅,或未開苞的銅,或***線.
空間小,空間沒處理,怎麼弄都一樣的啦.不用胡思亂想. 
|
空間在怎麼處理都有個極限 到那個極限的時候花的錢是個可怕的數字
在花到那個數字的一半之前你就會先想要買新器材來玩了
引用:
作者ZOE
不論器材還是線材請先找出你自己所喜歡的聲音取向,然後再來煩惱器材跟線材,
其實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聲音,音響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只有你喜歡跟
不喜歡,有些聽友喜歡高音但是要追求到何種程度,高還有細節甚至要追求音樂性
的柔美及甜度,低音的彭湃量感甚至是下潛的深度及Q度,高音、低音、厚實的中
音、細節、定位、空間感...等,請先找出你喜歡的聲音然後設下追求標的,音響只
是工具享受音樂才是目的,只要產生的聲音是你喜歡的那這套器材對你自己而言就
值100分了不是嘛,那怕它只是一台mp3 player。
|
其實我個人覺得 自己知道要的是甚麼比較重要
以我個人而言 劇院最重 音樂次之 ~ 其他的就沒了
我也不太會想用劇院打電動 ~
有的人100元喇叭就夠了 ~ 因為他愛聽電台 (AM 那種賣藥的 ~ 他就是愛聽而已)
有的人用上 B&W 8 系列還是不會滿足的
但是追求想要的聲音的路上
可以多充實自己的知識 這樣可以有效幫助自己找尋想要的方向
我覺得在玩音響的路上這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