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虎斑貓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4
文章: 222
引用:
作者SaSaYa
以前如紡織業,有些人能弄到配額,一張桌子,一間小辦公室,一各接電話的女職員,一碼抽你兩元,每各月光是轉單給下游工廠成衣廠,月入淨賺數百萬,每晚跑酒店,很多


開放後,如銀行業,的確短期如你說的造就很多,十年不到資歷升公營銀行庫襄理,

又推升一波

但是後來老闆把資金往外抽,把外勞往台灣塞,造成需要人力的行業由外勞頂上,把薪資壓低

不然就是抽出資金到中國設廠直接砍斷供應鍊整組產業外移降低人力需求,台灣兩邊輸血,當然慘西西

現在銀行業,都開始降低聘用職等,原來大學起薪3萬多,現在剩下兩萬多

別再跟我扯啥以前大學生能力怎樣,現在請近來的也是這家銀行自己招募近來的,


對,我前面漏了講金融業,這也是鬆綁後創造出的一大塊就業市場。

如果要把近年景氣不振的原因歸給產業外移西進或引進外勞,雖然不能說不對,但是並不充分。

如我前面所說,台灣在政治轉型後的大量法規鬆綁,造就了就業與景氣高峰(也是股市與許多行業的泡沫),在事求人的環境之下,勞工開始拿俏,很多人不願好好工作上班,只想從股票或金融商品中獲利過活(我學生時代就見過有很多老師上課時拿著小收音機聽股票);同一時間各種社會運動抬頭,民粹之風在民意代表、新興媒體推波助瀾之下開始盛行(時稱"自力救濟"),要求工廠改善環境與待遇,並阻撓不少投資案,勞基法與各種保障勞工福利的法規也陸續推行;不少年輕人不願意進入工廠上班,寧願去當時蓬勃的服務業領小費,很多勞力密集的工作沒人做。台灣的產業以代工為主,面對歐美買家降低成本的壓力(還有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老闆們能怎麼辦?要嘛引進外勞,要嘛整廠外移,否則生意就不要做了。彼時又正逢對岸改革開放,用各種優惠招商引資,當然就有大量廠商西進,同時間政府主導的是輔導廠商往東南亞遷移的"南進"政策(不過後來證明完全失敗),但不管是南進西進,這些工作機會都是移出去就不會再回來。這些工作機會可說是在國內經營成本高漲與海外生產的吸引力這兩者一推一拉的情勢之下送出去的。一如我們不能責怪20年前的勞工在景氣好時爭取自身權益而導致廠商經營成本高漲,我們也不能責怪資本家在本土經營成本高漲之下外移--大家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打算而已,沒有誰特別高尚。如果追本溯源,要求每個資本家都要愛鄉土,照顧自己人就業,那麼台灣這數十年來根本就不會有代工訂單--都被歐美留在他們國內自己生產了,那大家就像幾代以前的祖先一樣,繼續種稻米甘蔗鳳梨香蕉吧。

所以呢,台灣過去的榮景,是幾個因素(中國大陸隔絕於國際經濟體之外、歐美經濟轉型釋出代工訂單+台灣犧牲環境與人權爭取訂單、台灣政治轉型法規鬆綁、政策鼓勵電子業發展)等幾個因素交錯在一起而生的綜效,正好就在那幾年內一起碰上,說是奇蹟也不為過;但既然是奇蹟,就不會是天天發生的事,奇蹟一過,現在也就只是回歸基本面而已...
舊 2012-02-15, 11:55 PM #4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虎斑貓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