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吉他之繩
其實做節目不見得一定要有大牌主持人,做話題不見的一定是炒同一個話題,做連續劇的不見得一定要都走同一個模式(那種模式不提也罷)
現在看到的這些節目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看的,我們只不過是被餵養罷了,而且選擇不多。
橘子紅了這種片,完全脫離現實,依據演藝界的想法根本不可能有人看!結果?
無米樂這個紀錄片,主角是個單眼失明的男人,而且七十幾歲,女主角更不用說,胸部跟腰部一樣粗。這怎麼會有人看!結果?
幾個失意的演員,幾個不紅的歌手,加上往年紀錄每次都賠錢的導演,結合在一起,怎麼跟人家鬥?想也知道會被同檔期的強片打成殘廢!殘廢!殘廢!誰都覺得該加入魔鬼隊。結果?
其實是現在霸著位置的這些人懶,懶得生活,急著賺錢,沒想法也沒才華。不是沒人看!
|
那請問您想看什麼節目呢?老實說現在所有節目(包括國外的在內)該有的都有了,所以您應該會有至少幾個節目可以講吧... 您想看橘子紅了和無米樂嗎?我可以講一下關於無米樂... 無米樂是紀錄片。這種紀錄片性質的東西,其實公視一直都有播放,現在也差不多是在 0.2 左右的收視率,約等於 Discovery 或 National Geographic 的收視率。台灣平均每一年也有約 90 部紀錄片拍攝完成。其實這已經是很漂亮的數字了,因為這代表著平均來說台灣的觀眾對內容深度的要求跟國外並無太大不同。90 年代的時候比現在糟糕多了...
但是即便這樣,這不可否認還是小眾市場,除非政府補助不然不會有腦筋正常的臺灣商人去用(可悲的是不是所有紀錄片都有政府補助)。因為公視紀錄片 0.2 左右收視率,台灣霹靂火 10... 你這篇鞭陶晶瑩... 也抱歉,大學生了沒收視率也超過你覺得值得的那些紀錄片。
畢竟 0.2 在美國(約 3~4 億美金營收),跟 0.2 在台灣差別真的很大... 一個腦筋不正常有深度的台灣媒體大亨,需要用至少 10 個以上的霹靂火(10 億台幣營收)同時去養紀錄片,才有辦法有 Discovery/NGC 的那種資金去燒... (更不用講我還沒把國際版權算下去勒)。不用講媒體大亨好了,那些拍紀錄片的哪一個導演不是咬著牙拍下去?無米樂的導演不也說那片沒賺錢?
台灣就是沒這個市場,這也沒辦法。所以你講的這些就真的被打成殘廢了... 您,跟這邊很多網友一樣,其實真的只是小眾人口。
康熙來了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
最初康熙來了是以一個比現在還有深度的角度出發,訪問的也都是一些還蠻不錯的職業看他們的辛酸或是非演藝界人物,當時出來我都有看。也是因為收視率因為介紹演藝界的人物時比其他的都還高,節目就沒多久就改型了... 之後我就幾乎就沒什麼注意... 小 S 也越來越辛辣露出馬腳,蔡康永也淪陷...
要怪誰嗎?老闆要賺錢,觀眾想無腦發洩... 其實誰都不能怪誰... 反倒是政府應該在這上面有所特別的補助,但是依照台灣的社會又絕對會把特殊幾個補助歸類在貪... ... ... 而且台灣一定有 "非常多" 人不贊同把他們繳的稅拿給那些 0.2% 的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