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afaleos
這篇文章只截取了洪蘭的一段話當結論,看到大家的眼裡就變樣了,以下是個人看法:套句洪教授的話「廿世紀是勞動力的世紀,廿一世紀是創造力的世紀」,台灣的教育把小朋友的創造力限制了,久了就只會快速的copy、paste。而create卻是這些人的領導者。洪教授只是拿考卷當案例,實際上她還有很多的實例,我是建議各位有機會可以聽聽洪教授的「完整理論」再下定論。
|
很多基本理科都還是需要思考解題, 怎麼運用各種公式, 考量很多因素.
我比較相信 copy & paste 是後天養成的, 只求速成而不考慮除錯.
簡單說環境因素遠大於教育因素, 也就是說是人們耳濡目染社會上點滴.
更難聽點, 我覺得是上班環境為最大宗:
以前沒錯的為什麼要改? 上面說怎麼做你為什麼意見那麼多?
因為上下級(在台灣大多數)有對立關係採彼此威脅.
我不太相信學校會完全扼殺創造力跟發展:
一個學生能交出超乎水平的東西是可以表揚的, 老師也可以感到榮幸.
因為兩者之間不是說學生強就會威脅到老師的存在.. 這種比例很少.
而創造力並不是一定要想出不一樣的東西.
跟原本的設計原理一樣, 但更精益求精的規劃與相容, 是不是創造力?
我覺得是.
做得更好, 這才是99%最重要的, 即使另圖它徑"創新"的人名留青史.
道理很簡單, 一個主意沒有許多人的支持與完善, 那理想跟空包彈一樣.
我相信即使是老賈, 他也不可能錄用基礎學識能力不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