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測試JBOD後,本篇把MB662USEB-2S-1剩下三種設定模式Raid0/Raid1及BIG
作最後的測試及比較:
MB662USEB JBOD測試篇
測試環境跟前篇是一樣的:
M/B: ASUS R3E+i7-920 D0
Drivers:Intel RST Driver 10.6.0.1022
HD: Hitachi 7K1000C HDS721010CAL332及Seagate 7200.12ST31000528AS 各1顆1TB HD
OS: Windows 7 Ultimate x64
測試軟體: ATTO DiskbenchMark、HDTune PRO、CrystalDiskMark、PCWizrad
2010 AIDA、HDTach-RW、PCMark07、AJA等
下面測試將依各軟體分類,分別測試BIG、RAID0及RAID1設定中的結果,最後再作一
個簡表作比較。
HDTune PRO讀寫測試
先看BIG表現,根據原廠文件,BIG原理是將兩顆HD視為同一磁區,寫入是從HDD1開
始,等到寫滿後再寫入HDD2,這部分可從HDTune先來檢查看看是否是這樣?
因為設定HDD1是Seagate 7200.12,HDD2是Hitachi 7K1000C,在BIG中的讀取起伏
波動可以看得很明顯.
BIG-eSATA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看得很明顯的『換碟』讀取過程
BIG-eSATA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看得很明顯的『換碟』寫入過程
BIG-1394b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受限於1394b傳輸頻寬起伏波動不大,但還是有換碟
BIG-1394b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受限於1394b傳輸頻寬起伏波動不大,但還是有換碟
BIG-USB 2.0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起伏波動更不明顯了
BIG-USB 2.0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起伏波動同樣不明顯
RAID0根據原廠的說明,同樣是將兩顆HD掛載合併容量,但寫入的速率較佳,是真的嗎??
RAID0-eSATA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讀取起伏波動度較BIG明顯明緩
RAID0-eSATA模式的HDTune寫入傳輸圖
RAID0-1394b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
RAID0-1394b模式的HDTune寫入傳輸圖
RAID0-USB 2.0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
RAID0-USB 2.0模式的HDTune寫入傳輸圖
RAID1根據原廠說明只強調安全性,不強調速度,映射的原理下,容量只有1TB,但
剛好可以試著看看兩顆不同廠牌HD同時讀寫的結果是如何?
RAID1-eSATA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
RAID1-1394b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
RAID1-1394b模式的HDTune寫入傳輸圖
RAID1-USB 2.0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
RAID1-USB 2.0模式的HDTune寫入傳輸圖
HDTune隨機讀/寫測試
BIG-eSATA 篇
RAID0-eSATA篇
RAID1-eSATA篇
BIG-1394b 篇
RAID0-1394b篇
RAID1-1394b篇
BIG-USB 2.0篇
RAID0-USB 2.0篇
RAID1-USB 2.0篇
HDTune額外讀/寫項目測試
BIG-eSATA 篇
RAID0-eSATA篇
RAID1-eSATA篇
BIG-1394b 篇
RAID0-1394b篇
RAID1-1394b篇
BIG-USB 2.0篇
RAID0-USB 2.0篇
RAID1-USB 2.0篇
HDTune-檔案效能測試,分別設定32KB, 64KB, 64MB, 512MB
BIG-eSATA篇
RAID0-eSATA篇
RAID1-eSATA篇
BIG-1394b篇
RAID0-1394b篇
RAID1-1394b篇
BIG-USB 2.0篇
RAID0-USB 2.0篇
RAID1-USB 2.0篇
HDTune BIG、RAID0、RAID1 讀/寫速率於三種傳輸界面簡單比較示意圖
AIDA 磁碟測試中的讀取測試,不論1394b或USB 2.0都無法達到很明顯的起伏比較,
在此就不貼出兩者的測試圖,以節省篇幅,僅以eSATA來呈現不同環境設定中的讀寫
效率差異,先說聲抱歉,RAID1設定中忘了測這套軟體,在此省略,敬請見諒,有機會時再補上
BIG-eSATA 讀取速率介於72.5~141.8MB/s
RAID0-eSATA 讀取速率介於130.7~132.4MB/s,較BIG速率顯得平順些,相對地也
犧牲了最外圈的讀取效率
AJA 測試軟體-BIG eSATA 設定,將影像參數設定值拉到最嚴酷的2048*1556 10-
bit RGB,分別測試128MB到16GB的8組測試參數,最高讀取速率約121.1MB/s,寫入
速率最高約118.9MB/s
AJA 測試軟體-RAID0 eSATA 設定,將影像參數設定值拉到最嚴酷的2048*1556
10-bit RGB,分別測試128MB到16GB的8組測試參數,最高讀取速率約132.4MB/s,
寫入速率最高約118.5MB/s
AJA 測試軟體-RAID1 eSATA設定,將影像參數設定值拉到最嚴酷的2048*1556 10-
bit RGB,分別測試128MB到16GB的8組測試參數,最高讀取速率約120.7MB/s,寫入
速率最高約109.2MB/s
AJA BIG、RAID0、RAID1 讀/寫速率於三種傳輸界面簡單比較示意圖
ATTO DiskBenchmark 測試,從64KB到2GB的參數設定得到:
BIG eSATA中,讀取效能最高出現在64MB參數值設定,達128.7MB/s,寫入效能最
高出現於512MB參數設定環境中的127.8MB/s
RAID0 eSATA中,讀取效能最高出現在1GB參數值設定,達139.2MB/s,寫入效能最
高出現於1GB參數設定環境中的127.3MB/s
RAID1 eSATA中,讀取效能最高出現在64MB參數值設定,達127.5MB/s,寫入效能
最高出現於512MB參數設定環境中的115.7MB/s
BUSB 2.0因感覺比較效益參考性不大,在此軟體下就不多加測試,只作BIG、
RAID0、RAID1在eSATA/1394b兩個傳輸界面的ATTO完整測試。考慮圖太多,已自
行將數據抄寫至Excel作比較,僅以64MB、512MB及2GB參數作比較:
CrystalDiskMark 3.0.1 參數設定從最小的50MB到最大的4000MB
BIG-eSATA循序讀寫的效能最高128.2MB/s,寫入約120.9 MB/s
RAID0-eSATA循序讀寫的效能最高138.5MB/s,寫入約127.3 MB/s
RAID1-eSATA循序讀寫的效能最高128.0MB/s,寫入約114.8MB/s
USB 2.0感覺比較效益參考性不大,在此軟體下就不多加測試,只作BIG、RAID0、
RAID1在eSATA/1394b兩個傳輸界面的完整測試。考慮圖太多,已自行將數據抄寫至
Excel作比較:
HD-Tach 線性讀取測試軟體,考慮與後面測試的HD-Tach RW這套軟體略有重疊,
故未測試USB 2.0線性傳輸,僅測試eSATA與1394b傳輸界面,並分別針對BIG、
RAID0及RAID1三種設定得到數據,直接以Excel整理作比較:
HD-Tach Quick (8mb zone) eSATA 讀取測試,eSATA傳輸仍未達eSATA 3Gb/s頻
寬,僅只有標準eSATA頻寬,1394b最高讀取速率約82MB/s
HD-Tach Long (32mb zone) 讀取測試,eSATA傳輸仍未達eSATA 3Gb/s頻寬,僅
只有標準eSATA頻寬,1394b最高讀取速率約82MB/s
HDTach RW 線性讀/寫測試,僅直接貼出eSATA界面下BIG、RAID0及RAID1的測試
圖,1394b/USB 2.0請參閱後面的比較圖。
BIG-eSATA下,與HDTune的測試圖相近,都會出現有換碟讀寫的明顯落差線型圖
HD-Tach RW Quick (8mb zone) 讀/寫測試,eSATA傳輸未達eSATA 3Gb/s頻寬
HD-Tach RW Long (32mb zone) 讀/寫測試,eSATA傳輸未達eSATA 3Gb/s頻寬
RAID0-eSATA下,讀寫的落差線型圖明顯平滑化
HD-Tach RW Quick (8mb zone) 讀/寫測試,eSATA傳輸未達eSATA 3Gb/s頻寬
HD-Tach RW Long (32mb zone) 讀/寫測試,eSATA傳輸未達eSATA 3Gb/s頻寬
RAID1-eSATA下,讀寫的起伏較大,但比BIG好些
HD-Tach RW Quick (8mb zone) 讀/寫測試,eSATA傳輸未達eSATA 3Gb/s頻寬
HD-Tach RW Long (32mb zone) 讀/寫測試,傳輸效率意外超過eSATA頻寬
最後來兩張eSATA/1394b/USB 2.0三種界面搭配BIG、RAID0及RAID1的測試比較
圖,1394b傳輸效率還是僅約85MB/s附近
PCWizars 2010測試,直接看1394b/eSATA搭配搭配BIG、RAID0及RAID1的測試比
較圖,USB 2.0在此就不多測, 較弔詭的是這套軟體測試結果,RAID0整體表現不論
是eSATA或是1394b環境均未超過BIG模式
PCMark07測試,把ICH10R內接、eSATA/1394b與USB 2.0混搭作大混戰,不意外的
內接傳輸總分數還是ICH10R較佳,較意外的是BIG eSATA總分還優於RAID0
拉里拉雜分了兩篇作這個外接盒的評測,也該替這樣產品作個三種模式的總結
優點
1. 1394b環境基本上都達到該有的頻寬上限附近,對於Mac族而言是個好產品。
2. 混搭不同硬碟容量,不強迫user一定要買等容量的HD才能作RAID 0/RAID 1,保有
使用者的彈性運用空間。
3. USB 2.0的傳輸穩定性,對於部分沒有高速傳輸界面的User來說,不用擔心因為擴
大容量而喪失了穩定性。
缺點
1. 整體而言對eSATA感覺較失望,即使RAID0/RAID1合併讀寫,還是沒法達到
eSATA 3Gb/s倘若將來有機會接SSD來玩時,將會卡住整體的使用效能,這部分
或許期待USB 3.0版來解禁 。
2. eSATA不論是那個模式下,都無法看到S.M.A.R.T.資訊,即使外接盒本身有偵錯
的功能,感覺上還是會讓人使用過程怪怪的,特別是RAID1的使用環境,又不支援
熱抽換。
3. 小檔傳輸下的效能有些環境中有點偏弱,不知是因為混搭所致還是原本設計的,就
留待每個User自行評估或測試。
完整測試到此結束,若看完後有眼痠的,敬請原諒,愛之深、責之切,若有不雅的用
語也請原廠商見諒,畢竟user都想買到完美的商品,廠商也想產品大賣,如何取得平
衡就各自努力。
下台一鞠躬,謝謝花時間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