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kib28242
以 GDP 來看的話...
2008 同樣都遭受金融風暴
而如何維持 GDP 和 CPI 間的增長平衡
不正是顯示政府能力的關鍵?
|
見樹不見林...
忘了正式名詞,但光看這些圖表,就如同收看電視購物一樣
接受的只不過是選擇性、限制性 (有目的性) 的資訊
首先,大家的記憶似乎不是很好
隨便 Google 一下當年的新聞,報紙的標題
不是「2009 慘兮兮 GDP 史上最糟」,就是
「2009 台灣 GDP -5.7 % 亞洲最爛!台灣經濟衰退 60 年來最慘」
試問取這段時間的數據,有何意義及其參考性?
消費券又是何時發放的? 2009 年 1 月 18 日
有人還記得,當年連新光都被迫要賣地求生嗎?
台灣和對岸的景氣,早在 2007 年年底就開始轉向
而歐美一直是到 2008 年九月初,才爆發雷曼事件
基期不同、因素不同、內容不同,一同比較適當嗎?
若有人以為,這些數據能顯示政府能力
更凸顯這些人,連一點行政概念都沒有
2008 年 5 月才上台的政府,以 2007 – 2009 年的數字來評論?
2009 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2009 年 1 月才在立法院三讀通過
還須以十二個月分批執行,試問這些政策的效果又會出現在何時?
再者,單看這幾張圖,會以為愛爾蘭、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的環境比台灣還好
但實際狀況為何? 愛爾蘭、希臘實質上早已破產,義大利、西班牙也是奄奄一息
至於統計學,請問有人曉得,以下的數字是怎麼來的嗎?
http://www.bls.gov/fls/country/taiwan.htm
在美國的網友,可不可以打電話給勞工部,看他們說不說得出
一份大麥客在台灣賣多少錢?
而有多少台灣人早午晚餐會選擇吃麥當勞,還會點大麥克套餐?
懂了嗎?
台灣的製造業
從台灣遷移到對岸沿海,再西進內陸,今天新聞報導的是
鴻海的自動化
但現在還有人在提 Hourly compensation costs in manufacturing?
而台灣過去不就是以成本優勢,創造出一片代工王國? 怎又有點昨是今非的味道?
若今天拿出的,是房仲或餐飲業的數據,而非製造業,討論會很不一樣吧?
但大部分人連本身算什麼行業都未曾細想過?
此外一提,2007 年服務業約佔台灣 GDP 的 71 %,而製造業約只佔 23 %
GDP? Y = C + I + G + (EX-IM)?
您覺得這公式適合台灣的經濟模式嗎?
最後,將所得換算成時薪及美金
這就類似將 NBA 球員的數據,全都換算成 48 分鐘一般
只是為了統計而統計,與現實一點關係都沒有,意義不大
參考一下